中欧EMBA新知讲堂暨供应链创新高峰论坛在深召开多方嘉宾展望锂氢并举大时代

锂电产业方兴未艾,氢能产业热度高涨,锂氢等多技术路线共存的新能源产业下半场已经揭幕。不同的清洁能源之间是竞争还是互补?在深化我国新能源应用上有哪些协同空间?

在此背景下,以“锂氢并举时代的新能源产业链新发展”为主题的中欧EMBA新知讲堂暨供应链创新高峰论坛于12月10日在深召开。本次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深圳校区和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近20位专家学者、中欧校友和企业家从技术和管理、理论和实践、现状和趋势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锂电和氢能产业链中的若干问题。200余位政商学界人士出席本次论坛。

新能源产业链的总体趋势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汪泓在线上致辞中指出,我国新能源产业近年来迎来爆发增长,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通过积极“走出去”,布局全球供应链,中国的动力电池、新能源车企等新能源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正在服务越来越多的海外区位,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一张新名片。在她看来,锂电产业链的特征是链条很长,角色很多,技术、产品和服务更迭很快。为了保持长期竞争力,链上各企业需要从满足全球客户需求的导向出发来“组链”,同时找准自身的定位,避免单打独斗思维,通过充分协同他人的资源和能力来“补链和强链”。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先德认为当前的锂电和氢能产业总体是优势互补的,但从现代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来看,两条产业链都面临一些典型问题,例如在需求端如何平衡客户定制化与规模化的矛盾,推动创新前沿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在供应端如何做好关键和瓶颈物料的保供与降本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赵教授给出了他的几点建议,包括建立端到端的数字化供应链能力、优先梳理MPC(制造计划与控制)逻辑、为供需特征不同的产品选择不同的供应链战略、让客户、供应商和内部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研发活动,以及对供应商进行差异化分类管理等。在他看来,现代供应链管理能力是进一步提升锂电和氢能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锂电产业:新型储能风头正旺,新能源车切换赛道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负责人李宝华认为到2025年时,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0%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30%左右,储能技术作为构建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李教授进一步科普了储能的原理和技术类型,特别是不同电化学储能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情况。他认为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储能乃至全球电动化的基石,并将锂电和其他体系电池形象地比喻成“主粮和五谷杂粮”,来解释他们的主次关系。此外,李教授也介绍了其团队在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他所在的国家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进展和期望。


沃太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中心总经理焦方伟推测,到2025年,中国的火电装机将与新能源装机达到平衡,预示着新旧能源交汇的重要时刻。在这个转折点上,储能作为“电网稳定器”的角色将更加突出。具体而言,新型储能将成为推动源网荷储智慧融合发展的核心力量,深度参与各类新型集中式/分布式电力系统,助力电力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分配。从工商业用户的需求出发,焦总还揭示了低碳智慧园区的新趋势。他强调,未来的储能企业需要更好地融合储能硬件产品与节能减碳智慧管理、园区远程智能控制等数字化能力来满足客户需求。他也进一步展示了沃太能源在这些领域的丰富实践。

上海玛仕迪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广分享了他对新能源汽车底层逻辑和热点问题的思考。他指出电动汽车并不等于新能源汽车,这取决于电是来自传统化石能源发电,还是可再生能源。从宏观来看,能源安全是中国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驱动因素,这一点与欧盟不同,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托底。李总进一步科普了增程和混动技术的区别,以及市场上主要玩家如何基于能力基础和目标用户来选择其一的逻辑,但他认为从终点看,纯电动和氢燃料汽车会是最后的答案。展望未来,李总认为最需要关注新能源商用车赛道,与超过30%渗透率的乘用车相比,不到10%渗透率的商用车是新玩家的更大机会所在。

氢能产业:燃料电池前景广阔,应用瓶颈亟待突破

上海博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际ISO氢能标准起草委员沈建跃认为燃料电池汽车将成为氢能应用的重要领域和突破口。在他看来,氢燃料电池车相较于锂动力电池车,在续航能力、质量/安全性等维度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当前氢产业链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环节的诸多问题限制了氢燃料电池车的大规模推广。作为应对,甲醇重整制氢方案可以解决上述部分问题。相较于其他主要制氢方案,该方案具有更高的体积质量比和更低的制备/运输/存储成本,且中国的资源禀赋很适合甲醇制备。同时,沈博士也展示了博氢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的多个应用案例。


国鸿氢能科技(嘉兴)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氢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志祥也指出了纯电动车方案的一些短板,例如干线运输,这些“锂离子电池啃不动的硬骨头”成为氢燃料电池车、尤其是大功率+高效率氢燃料电池车的市场机会。刘博士进一步科普了当前最有动力应用氢燃料电池车的几大场景和潜在客户,以及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氢燃料电池当前商业化推广中存在的低水平重复等“内卷”现象,他也给出了“练好内功”的应对之策,包括材料应用、电池性能、技术指标、质量控制和发动机优化等具体维度,以及国鸿氢能在这些维度上的具体实践。


深圳市氢蓝时代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及常务副总裁曹桂军则从能源体系耦合、来源分类、产值预测、用途占比等方面,对双碳目标下的氢能进行了更系统的梳理。曹博士认为到2050年时,全球氢气需求量保守估计将是现在的6倍。他进一步对氢燃料电池的车用产品,包括车用产品的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部件的技术原理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科普,并介绍了氢蓝时代在产品开发、控制软件、分析测试等维度上的创新举措。此外,曹博士也展望了氢能在船舶与航空航天、氢储能、综合园区、氢冶金、绿色合成等更多应用场景中的环境和经济价值。

圆桌对话:共话新能源产业链新发展

本次论坛也从产业链的视角出发,设置了两个相互衔接的圆桌环节——聚焦上游厂商和装备/服务提供商的圆桌一“产品创新与质量管理”,以及聚焦下游应用服务生态圈的圆桌二“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

圆桌一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先德主持,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CSO、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梁锐,惠州市纬世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世玲,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质量工程中心总工程师王贤玉,希维科技(广州)有限公司CEO简锦,以及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战略规划师牛秀芳就研发活动中的客户与供应商参与,产品设计与采购、生产和交付的协同,产品设计时的标准化与定制化的取舍,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在产品质量改进中的作用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圆桌二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王良主持,维谛技术有限公司研发部解决方案架构团队总监张迪,OPPO基础设施总监唐虎,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朱金星,G7易流华南区域总经理兼新能源行业总经理周双玉,以及平安银行汽车生态事业部大客户服务中心总经理伍文辉围绕“数据中心”和“新能源车”两个应用生态,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中的客户参与及多方价值共创,创新型服务的推广瓶颈及应对,服务创新与数字化能力的融合,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新能源服务提供商与厂商的抱团出海等话题

文章来源:王良/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