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治”慧看天府

和“12345”这个号码通上话的那一刻,张琦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张琦在成都一家旅游公司工作了10年,因为公司变动的原因,不得不开始重新找工作。一连投出几十份简历最终都石沉大海后,张琦开始变得有些焦虑。就在茫然之时,他忽然想起来不知道从哪儿听说的一句话,“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拨打12345市民热线”。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张琦拨通了电话。很快,电话那头就对张琦的需求做出了回应,建议他在就近的区(市)县就业窗口提交求职材料,还给出了“技能培训报名系统”的详细报名信息,以及就业培训处的咨询电话。放下电话,张琦终于长舒一口气。

类似张琦遇到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是成都12345平台上的典型问题类型。为了帮助更多群众解决好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的问题,20229月,一家特殊的超市在成都市锦江区“开张”了。

这家“锦江就业超市”,正是结合12345热线平台群众的集中反映和意见建议,构建的全域全时、线上线下、就近就便的就业服务。上线短短两个月时间,“锦江就业超市”已经吸引入驻企业1277家,提供动态就业岗位22000余个,在线投递简历、电话咨询9004人。

很难想象,一个直接拉动城市区域就业率、为重点群体提供精准公共就业服务的“超市”,其诞生之初,其实和一通通电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成都,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无论是噪声扰民、自来水管道老化等生活“小麻烦”,还是就业招工、交通规划、城市管理不到位等民生“大问题”,透过12345看到的一桩桩城市“治”慧,正是成都市依托数字化管理,打造“智慧蓉城”的缩影。

治城之前,先“理”人

入职之前,26岁的张金燕从没想到自己的工作竟是一份“苦差”。

距离开工还有40分钟,张金燕已经坐在了工位上。这是她在这儿工作的第四个年头,眼前的电话、耳麦、电脑,她已再熟悉不过。每天有关城市市民和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都在这里被记录、转办和回复。

作为这条城市最为繁忙的“总客服”热线中的一员,张金燕的一天早已有了预兆。

睡眼惺忪的她还没来得及打瞌睡,便随着第一个市民电话的问候已然清醒。不同的市民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夹杂着恐慌、焦虑和不解。最多的一天,她接了150个电话,几乎涵盖了就业、教育、住房、养老等等所有的民生期盼,还有关于360多万市场主体关于享政策、少跑路、办成事的诉求。

电话的一头系着市民和企业的急难愁盼,一头锁定政府部门的“有求必应”,纵然辛苦,但张金燕丝毫不敢懈怠,也不允许自己怠慢。曾经通过12345受助的经历,让这份工作在她心中一直闪耀着光环,直到机缘巧合之下从事了接线员工作,才发现那些从来没注意过的求助声音,原来这样迫切和繁多。

事实上,人口的大量涌入的确为城市治理带来了一定挑战。过去很多年,成都从宜居城市,变成万众期待的机遇之城、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一直到现今经济总量迈入2万亿俱乐部。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较10年前增加了六百余万人。普通人或许难以立刻了解其中意味,但作为离民生最近的工作者来说,张金燕已经从民众的声音里同步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变奏”。

在一般情况下,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加,大规模人口在有限空间的聚集容易出现空间、安全、治理上的三重“风险”,无可避免地沾染上城市病。

即将从“北漂”转为“新蓉漂”的山东人李鹤,来之前特意去网上搜了信息发现,“2021年底,在蓉外地人员563万,机动车保有量超过600万辆,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超过1.15万栋,电梯超过18万部,每个工作日轨道交通运送旅客逾600万人次……”得知这些数据,李鹤犯了嘀咕,如此大的城市,成都是否还能如印象中那般“巴适安逸”?

成都正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水平。(视觉中国 / 图)

“智慧蓉城”的建设,无疑是这座城市对于市民和新居民一次有力的答复。对于广泛接纳人才的成都来说,他们在人口管理和城市治理方向上,选择的不是相对简单直接的“疏解”,而是更具挑战的“理解”—— 何为治理?首先应是理解人的需求,人的感受。如何让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市民都能在成都安居乐业,收获可持续的幸福,是成都市政府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始终不变的终极目标。正是在这样的态势下,成都市建设“智慧蓉城”的思路于2022年“十四五”规划中被提出,致力于运用新技术手段,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构建“城市大脑”,从而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12345市民热线的诉求转办效率上。

热线贯通,“治”慧初现

在12345热线接听中心,每天有近200位接线员在岗,7×24小时在线,日均两万余通电话接入,常年“与两千多万市民保持通话”。

尽管工作繁忙,但张金燕十分庆幸生活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时代。“如果没有数据库,根本不敢想象这么海量的资料要怎么存档和查询,如果只靠人工的话也太低效了,会占用很多做‘正事’的宝贵时间。”

打进热线的市民都急切地期待问题得到解决,市民反映的水、电、气问题和咨询城市的相关政策,具体属于哪个领域,哪些部门能够协助解决,接线员都需要了然于心,才能有效做出回应。

12345热线知识库”几乎是接线员们的第二大脑,这里基本上每天都会更新新的信息。像张金燕一样,接线员们每天工作之前都会打开网站,查看是否有新的知识点更新。在确认掌握了新知识点后,还会习惯性地复习浏览以往不同类别的旧知识点,以免应对偶尔冒出来的“刁钻”问题。

一次,某省外公司负责人李先生求助12345热线:“我准备在成都市开办生物加存原料的公司,成都市每年有多少农作物秸秆?”即便是这样看似有些“天马行空”的问题,也被12345的工作人员认真记录下来,并马上转办到成都市农业农村局。12345直达商务局、住建局、人社厅等一百余个职能部门,已形成了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联动。不到30分钟,农业农村局就作出了回应,还针对李先生筹办生物加存原料公司的问题提出建议。这让李先生十分感动,也对成都的营商环境更多了一分好感。

2023年大年初三,成都市12345热线接到了一个来自蒲江县村民的电话。村民姓胡,据他反映,从他的蓝莓基地到蒲江县城没有直达客运班车,导致他种植的蓝莓不能及时运出售卖。

在电话反映之前,这条线路确实一直被忽略。胡先生的电话打破了这种局面。成都市交通运输局不仅解决了胡先生的问题,他们还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这条线路正是村民赶集、蓝莓运输和城市周边游的主要线路。于是,当天下午,交通运输局马上组织了蒲江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研究。第二天,从石象村蓝莓基地到蒲江县的直达客运班线便开通了,并按照一天两班的计划实行常态化运行。现在,这条线路已经成为群众通勤和乡村旅游的重要运输通道。

市民诉求的处置效率,不仅是一个城市数字化水平、城市管理能力、文明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也反映出对于民众生活问题刻不容缓的态度和重视。让百姓在寻常小事中,看见一座城市的温度。“很简单的道理,城市的温暖会让人感到心安,会让人由内而外地爱上这座城。”李鹤说。

“市民尽情提问,政府尽力回应”的城市文化,是治理者与民众的一场双赢,而城市治理的最终成果又归属民众。类似的良性城市治理生态,正在“智慧蓉城”的建设下逐步完善。

实际上,早在“智慧蓉城”提出之前,成都的治理智慧就已初见雏形。

数字算力,赋能“城市大脑

如今早晚高峰时段,地铁1号线倪家桥站内人头攒动,拥挤的人群无法被一辆地铁列车“消化”。不一会儿,一辆空的地铁列车进站,乘客鱼贯而入,站台很快恢复了正常。客流能够快速有序地疏散,背后依靠的正是“城市交通大脑”——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TOCC后台数据支撑。

走进成都TOCC,一张巨大的屏幕就映入眼帘。屏幕上,地铁实时客流、航班情况、出租车分布情况……从天上到地下,从公路到轨道,所有交通数据在这里纤毫毕现。

“全成都交通行业的海量信息实时汇聚于此,这里就是成都的城市交通大脑。”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成都智慧交通建设核心与顶层平台,成都TOCC基本实现成都交通行业已有数据全接入,目前已汇集来自航空、公路、铁路、公安交管等省、市相关部门及交通运输企业15大类,3151亿条交通数据,日均新增数据6亿条,“数据规模、覆盖范围在全国同类平台中处于领先水平。”

早在2018年,成都按照“一中心多平台”的思路,启动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TOCC)建设,整合行业管理平台及系统,汇集空铁公水及公共交通等数据,逐步实现对全市路网、重要节点及运输服务全天候、全过程、全覆盖运行监测。

数字化的城市智慧不仅体现在交通,还出现在每一个微小生活细节中。城市街角的路灯安装了感应系统,能根据行人的数量及时调节亮度,实用又低碳;桥梁上安装了监测系统,一旦数据异常就自动报警;居民的大件垃圾不再“搬运难”,点击“一键回收”可实现上门收件……

此外,在提高城市宜居性方面,大量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消费提供了更多应用场景,也改善了空气和水资源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在提升城市包容性方面,成都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推动智慧化养老服务走进社区、家庭,开展电子证照服务,让市民更便利地享受优待服务。

“智慧蓉城”建设正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视觉中国 / 图)

“城市大脑”为城市生活打造了一个数字化界面,社区治理、社群活动、公共服务等与百姓相关的一切,都在“智慧蓉城”这一枝干上有序生长,次第花开。依托数字算力赋能的“城市大脑”,城市管理者通过它配置公共资源、作出科学决策、提高治理效能,民众凭借它触摸城市脉搏、感受城市温度、享受城市服务。

如果说“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可否落脚的“软”关键,那“技术赋能”,则可看作链接人与城市的“硬”条件。从复制追赶创新发展转变,“智慧蓉城”建设正按下快进键。

这座享有独特市民文化氛围的巴适之城,正在环境的变奏中,写就和掌控着自己的发展新节奏。

网络编辑:shidj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