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我追求卡壳式的写作

“我觉得 (广西)这个地方是热带写作,头脑发热,想象力丰富”

“我会天然地警惕那些格式化的语言。我是追求一种卡壳式的写作,就是说它要给你制造困难,这样你就会想到新的语言,新的故事,新的细节”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受访者提供/图)

广西,野气横生的文学热土

2023年8月11日,一大早,蒋锦璐紧张地盯着手机,不断刷新中国作家网的实时消息。作为广西作协的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她期待即将公布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里有一个广西作家的名字,他叫东西。

广西作家朱山坡却十分笃定地从广州乘高铁回到了南宁,打算当面向东西祝贺。

工作老搭档凡一平此时正忙着拒绝其他邀约,他和胡红一、李约热、田湘、张柱林等一帮老友十天前就约好了晚上这顿饭。“东西早跟我们说过,如果得了,这顿饭就当庆贺,没得就当是经验总结。”

此刻,东西正在自己的书房,静静地看着手机上的各种推送,等待名单的揭晓。三十多年过去,自己曾经的三部长篇,三次角逐茅奖都铩羽而归。“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经常做最坏的打算,得就叫意外惊喜,不得,心理建设已经做好了。”

上午11点14分,中国作家网公布了最终的五位获奖者名单。

“得了。”同在守候消息的太太和岳母说。一家人平静地照吃午饭。“没有什么喜极而泣的戏剧场面,现在就是得诺奖也不会,但内心还是高兴了一下的。”在东西的记忆里,人生中唯一一次高兴得跳起来还是16岁考上河池师专。“之后我遇到任何喜事都不会有当年那种很强烈的表现。”

但他得奖的消息已在广西文艺界各个微信群迅速传播,“立马就炸了!这真是一次广西文艺界的集体荣誉啊。”

东西的手机也叮叮咚咚不断炸响,各路朋友打来电话发来贺信。他花了一天的时间逐一回复,“碰运气。”“谢谢!”27年前自己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奖时,他也归结为“运气好”。

从鲁奖到茅奖,东西跋涉了近30年。

11月19日,浙江乌镇茅奖颁奖夜,天气清冷。

东西上场领奖时这样暖场——“我叫东西,来自广西。”仿佛在向中国文坛宣示文学桂军的自信,“他这一句话特别给广西长志气的感觉。”正在现场的蒋锦璐和几位同事自豪地向台上应和了几声。

从名单公布到11月,东西像只陀螺一样被迫高速旋转,连续三个月去各地宣传自己的获奖长篇《回响》。11月27日,他应《广西文学》一年前的邀约,与田瑛、宗仁发、田耳等一众作家、文学编辑一起重返他的故乡天峨,并参加东西文学馆与河池作家馆的双馆开馆仪式。“之前可能他觉得时机未到吧,一直没答应。”《广西文学》的主编李约热强调,他们这次“重返故乡”的活动地点选在东西的家乡,是在他得茅奖前就约好了的。

东西与作家们交流(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谢晓/图)

东西的故乡天峨县位于广西河池市,他经常笑称河池的一大特产就是作家。在朱山坡的笔下,天峨的青山绿水令人印象深刻,“漫山遍野的青,从地上青到天堂。”奔腾咆啸的红水河流经天峨,也变得温柔秀美,碧绿清澈。“南方于我,最初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这里是东西文学梦开始的地方。

上个世纪9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