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生,他们这样面对“老去”

对于正在步入老龄的他们而言,人生的后半程,并不只是茫然等待衰老的过程,而是一条通往期待的路。

变老并不是一件突然发生的事情。

人们意识到自己开始变老,可能是年龄突然来到60,可能是养老金开始入账,也可能是一次大病“伤了元气”。

就像一列轨道固定的绿皮火车,尽管徐徐而行,却终有一天要抵达预定的站台。站在此刻向未来远眺,自己想要以何种姿态度过人生的后半程时光?不同身份、年龄的他们各有各的打算。

迟到的美丽

朱妈妈终于穿上了旗袍。那件旗袍,她在店里试过好多次。老板问:好看吗?朱妈妈点点头,但还是等女儿结婚的时候再买。老板又问她女儿什么时候结婚,朱妈妈说,连对象都还没谈。

买旗袍的事成为朱妈妈勤俭持家的又一力证,那件她不曾拥有过的漂亮衣裳,像是一种标志,代表这个精打细算了一辈子的女人已经习惯于放弃对美丽的憧憬。2022年,朱妈妈终于得到机会买下了那件旗袍,她用这个“臭美”的行为,正式开启自己的晚年。

朱妈妈是那种典型的农村女人,从青春少女到两鬓斑白,她始终与麦田、玉米和秸秆为伴。前半生她养育了三个孩子,为了一家五口的生活,她必须抓住一切能赚钱的机会。她卖过菜,也卖过水果,每年秋收之后不大忙的时节,她又会走进镇上的服装加工厂,替别人做几个月的裁缝。

朱妈妈像只喂哺雏燕的大鸟,频繁地往来于服装厂和乡村之间,带回供三个子女上学念书的钱。全家的开销仰赖于她在服装厂的“熬”——加班是常事,来了订单动辄干到深夜12点,有时甚至要通宵赶工。

被带回来的除了工资,还有做衣服的技艺。家里每个人都穿过朱妈妈做的衣服:老人的棉袄、小孩子的花布罩衫、丈夫的西装,甚至脚上穿的鞋,全都由她一针一线缝就。三四十年前的农村,几乎没人会去商店买衣服。

“其实还是没钱,”朱妈妈不停地算账,“买一件的钱,扯块布能做三四件,几个孩子都有的穿。”

钱在这个家庭实在不能算充裕,于是做母亲的早早就习惯了取舍。她把一家人的开销按重要性排序:柴米油盐、孩子学费、赡养老人……而她自己被放在了最后。即便是“扯布做衣裳”,她也从没给自己做过,因为工厂里卖不出去的样品可以免费带回家,“一件穿好几年,什么时候烂了什么时候换。”

这样的排序,直到她年近花甲也没有变过。30年后,几个儿女陆续工作赚钱,经济压力小了许多,但她仍坚持“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个“刀刃”是什么?用朱妈妈的话说,是“不舍得亏老,也不舍得亏小,唯独感觉自己花钱有点多余”。上一辈两位老人已经八十高龄,他们人生尽头的几年,她觉得“花多少钱都应该”;外孙生在这个年代,又是名副其实的“吞金兽”,朱妈妈粗略算了笔账,“过去养我三个孩子,都没有这一个外孙花得多,动不动买零食就要五块十块。”

闲下来的朱妈妈喜欢逛街,镇上几家服装店的老板都认识她。“老的小的都还需要她在钱上帮衬,想臭美的时候这么一想,也别美了。”因为总是看却从来不买,有的导购被问烦了,再也不愿和她搭茬。但生活从2022年开始有了变化,这一年,朱妈妈曾经买过的养老年金险开始返还,每个月能带给她八九百块的额外收入,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已经是相当可观的一笔稳定进项。

买保险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想以后养老有个依靠,别都靠孩子养。”那时手头恰好有了点余钱,凭着这么一股韧劲,朱妈妈坚持交清了好几年的保费,而这无疑成了她为养老所做的最明智的计划。有了每个月返还的900块钱,她逛街也逛得有了底气。尽管花钱仍需要下非常大的决心,但打扮自己这件事,已经不必像之前那样决绝地从生活里放弃。

“以前看中的,就算想要也不买,现在看中的,要买也能买。”其实她往往逛十次才掏一次钱,但她仍然拥有了过去没有过的快乐。朱妈妈还花160块钱纹了眉,“一边做,心里一边高兴”,年轻时她绝不会想到,自己还能在年近六十的时候唤回内心深处爱美的天性。

朱妈妈的女儿仍未结婚,但她终于买下了那件试了好多次的旗袍。站在镜子面前,她觉得自己的美丽经历了一些坎坷,虽然来得有点迟但依旧珍贵。而她最庆幸的,莫过于提前做好了迎接这份美丽的准备。

唯一的愿望

从教职退休以后,时间忽然变得很慢,闫老师的生活里多了空闲,也多了对健康的关注。

78岁高龄的他,长期坚持着“饮食越杂越好”的标准,“水果、蔬菜、蛋类、肉食、坚果,每天都必须要有,身体需要的成分才能满足,免疫力才能提高。”他坚信药补不如食补,甚至给食物的摄入量也规定了明确的标准,“每人每天两个核桃,不多吃”,这成了他和老伴十几年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

成为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的忠实观众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中医理论、经络养生、食补益寿……都是从电视里学来,一一在自己和老伴身上尝试。最近他热衷的则是一套叫做《从头炼到脚》的健身操,因为学起来容易,也不需要剧烈运动,每天都要花掉他半个小时左右。

在外人看来,这样的生活习惯一点也不简单,光是“吃”和“动”两件事,就不是人人都能坚持得下来。不过闫老师早就习以为常,每个养生的小细节都在他没病没灾的健康晚年的道路上铺下了一块基石,令他感到踏实、安心。

对晚年生活的规划,实际上从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那时闫老师还在学校任教,他的母亲不幸患上宫颈癌,去世时只有63岁。三年的抗癌治疗,手术室、病床和医药费账单成为一家人生活的主线,不仅病人饱受折磨,亲人也精疲力尽。

“每天一醒来就喊杜冷丁,一喊我,也是为了要杜冷丁。”癌痛令全家人不堪忍受,最后那段日子,更让母子都痛苦万分。母亲患病的种种经历给儿子敲响了警钟,从这时起,一个念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清晰。“一定要健健康康地自己生活,不靠儿女,不给他们带来痛苦和麻烦。”

闫老师开始认真规划起自己的养老生活。老两口的退休金都还充裕,对养老的规划便集中于身体管理。“要想活得好,就要身体健康;要想活得有质量,就得不依靠别人;要想获得幸福,就得靠自己。”这成为闫老师挂在口头的生活格言,为此,他十分乐于为自己和老伴制定这些看似严格的习惯。

在内心深处,闫老师默默设置了一个目标,要健康地生活到90岁。之所以是这个数字,仍然与他挂念的子女们有关:孙辈五个孩子都是读书的年纪,最小的刚上小学一年级,将来考大学的时候闫老师正好迈入90大关。“人老了没啥别的想法 ,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看见孙子们都念大学,多陪子女一些时间,这就是我最大的目标。”

眼下,闫老师正稳稳地走向他的目标,养生多年, 要活到90岁似乎也并不怎么困难。不过他仍然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年轻时他喜欢走南闯北,也曾规划过退休后要和老伴一同自驾游遍祖国,还想去看看国外的世界,连护照都办好了,不料因老伴患上骨性关节炎而不了了之。

失落之余,闫老师觉得,如果这件事再早一点提上日程就好了,他为晚年生活做了那么多计划,还是出现了预料之外的状况,看来人生中的任何事,都要“赶早不赶晚”。

“我要看得见我自己”

当闫老师为自己无法踏上旅途而遗憾时,比他年轻一旬的“60后”林阿姨正忙着环游世界,她粗略估算过,其实自己一年到头在家的时间很有限,多数时间都给了她所热爱的星空和山海。

但起初她并不是这样的性格。从国企退休的林阿姨,前半生除了工作就是家庭,老人和孩子占据了她全部的时间,然而她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喜欢什么,“填得这么满的人生中,从来没有找到过自己。” 

生活的转折发生在临近退休的那段时间。父母公婆四位老人,接连在三年内相继离世,整个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笼罩在阴影下。生活的主线被抽离,而自己被猝然推到离死亡更近的地方——抑郁症。

那场大病却也像一个救赎的契机,病愈后她突然发现,过去对自己亏欠很多。老人离世,女儿留学,自己也已经步入晚年,她需要把握当下,迎接属于“自己”的生活。“我应该好好地爱一下我自己,这样我的生活才会有意义,让我觉得有乐趣。”

以旅行为契机,林阿姨一下子打开了新天地。她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结交了许多新的朋友。她的足迹开始从家庭迅速向外扩展,美、加、澳之类热门国家已经去过许多次,也踏足过摩洛哥、奥地利等等冷门旅游地。

旅行的过程是享受风景,也是寻找那个在过去几十年中都没有存在感的“自己”:在每一个城市尝试当地人的食物,不管别人认为看起来味道有多奇怪;在卡帕多奇亚的热气球上俯瞰,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地表的形状;高空索道和阿里大环线她也都体验过……

“体验”这件事对林阿姨有巨大的吸引力。一次在摩洛哥,有刚认识的当地人推荐她去沙漠深处看星星,同伴都满心狐疑,只有她自己觉得值得试试。那晚她们在撒哈拉沙漠腹地铺开毛毯,看到了从未见过的美丽星空。“每当想要去体验的时候就立刻行动,因为等一等机会很可能就没有了,剩下的就只有后悔了。”

林阿姨始终庆幸自己在即将退休之前,“规划”的意识就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她的生活:预见到退休后收入会断崖式下跌,很早就买了分红险,每个月都有一笔钱进账。旅行毕竟是不菲的开销,但只要提前做好计划,交通和住宿费用都可以控制到最低。林阿姨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一次去美国的28天自由行,全程只花了不到4万元,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在旅途中,林阿姨看见了自己,并想在此后的人生中继续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一次她畅想到了20年以后——自驾旅行直到80岁,还想健康地、自理地生活到100岁。

至于为什么是100岁这个数字,则包含着林阿姨更长远的考虑,“我买的分红险每年能领不少钱,如果能够健康地生活到100岁,那么积累下的钱将给自己的生命再带来多少精彩的体验?”林阿姨暂未设想过太多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生命的后半程是充盈的、愉悦的,因为她早已准备好了要过那样的人生。

结语

对于正在步入老龄的他们而言,人生的后半程,并不只是茫然等待衰老的过程,而是一条通往期待的路。

朱阿姨有了一笔能让自己偶尔“美一把”的钱,闫老师在日复一日的养生坚持里盼子女平安,林阿姨则在拥有了基本的经济和健康保障后,实现了把“自我”放在首位的心态转变。

那些曾经没能实现的渴望、没来得及的陪伴、没心思看遍的风景,终于在忙碌了几十年之后,有了去实现、去拥有的底气。

经济的规划,让需求少一些让位;健康的维持,让陪伴多一些机会;全面的保障,让人生多一分底气。

这些当下所拥有的确定性,正是因为那些在未老之时就已经做好的规划与准备。提前规划养老生活,让未来的人生,不空待,有期待。

(专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