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毕竟是诗豪:郭沫若和龚自珍《己亥杂诗》三首解读

联系到写作《李白与杜甫》时的精神状态,郭沫若议论这些世有定评的历史人物,既有“慨世还是慨身”的同情理解(尤其在李白),也不乏对学界主流的刻意反拨(尤其在杜甫)。对陶潜的微词,乃月旦李杜之余波所及。

责任编辑:刘小磊

郭沫若。资料图

《郭沫若年谱长编》(林甘泉、蔡震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录有不少谱主未公开发表的诗词,多为应景之作,但有少数篇章别有寄托,其中尤以和龚自珍《己亥杂诗》三首值得品味。和诗作于1970年1月9日,正当《李白与杜甫》的写作行将完成之时。

龚自珍原作系“舟中读陶潜”三首(在全部315首中列于第129-131),《年谱长编》引用时并未按原作顺序,可能是以唱和先后排列。因未见原稿,无从断定。以下逐一试作解读。

一、一赋闲情韵致高

龚原作: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骚。

郭唱和:

先生毕竟是诗豪,一赋闲情韵致高。       

夸父女娃同拜倒,征知满腹有牢骚。

龚自珍原作脍炙人口,“读陶三首”中最负盛名。郭沫若最初论陶潜,应数作于1943年的《题画记》,“中国有诗人,当推屈与陶”,但同时批评陶潜“邻于自利自私”。直接认同“陶潜酷似卧龙豪”则是1964年春为南阳“诸葛草庐”的题词:

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令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咏,亦不逊于陶令也。

以陶渊明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自然是对武侯文才的竭力推崇,也是对陶令武略的极度夸张。

郭沫若于“二分平淡”中拈出陶潜的《闲情赋》,叹为“韵致高”,真是独出心裁。古往今来的论家和读者,恐无人视此赋为陶诗平淡风格之标本。故斯时斯地钟情此赋,当别有寄托。笔者揣测,大概是这样一段美文让郭沫若击节叹赏: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