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挑战下,保险业渐归本源丨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③

集中度下降趋势未变,但传统寿险和财险业务增量仍然向头部险企集中。

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的高地效应显现,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寿险新单销售超预期的重要原因。

后疫情元年,内地访客赴香港抢购保险潮再现,对内地保险市场构成挤压式的挑战。

责任编辑:谢艳霞

2023年,保险业面临各种新挑战。

这一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均衡性频仍,大类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加剧。保险行业资产管理及盈利能力备受考验。

这一年,一系列保险业新政陆续实施:新国际会计准则下的“IFRS9金融工具”和“IFRS17保险合同”正式施行、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再次调降、“报行合一”全面执行等。这对保险业的影响深远。

这一年,代理人红利也逐渐消退。保险业传统业务模式面临重构。

诸多深刻变化之下,保险业如何提升效能?谁是利润的最大贡献者?

一年来,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保险业持续跟踪调研发现,头部险企在收入和利润方面的集中度虽有所下降,但仍是保险行业的主力军,“马太效应”依然显著。互联网保险蓬勃发展,而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互联互通将成为新变局。

集中度下降趋势延续线上理赔比例接近90%

2023年,后疫情元年,保险业有哪些变化?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发现,最为直观的变化当属此前因疫情受阻的线下销售业务全面快速恢复。与此同时,线上销售发展较快,线上双录和互联网销售等日趋成熟。

但从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平洋和新华保险等5家头部机构的寿险保费收入在行业中的占比变化观察,虽然自2019年以来逐渐趋于下降,但截至2023年6月仍接近60%。这显示集中度下降趋势未变,但传统寿险和财险业务增量仍然向头部险企集中。

从赔付情况看,赔付金额逐年上升,理赔服务体验逐渐优化。大部分公司借助App和互联网平台令线上理赔服务更加便捷,行业线上理赔比例接近90%。

从投资收益看,资本市场低迷拖累险企投资收益,且投资业绩表现呈现一定分化;资产供给与配置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总体上看,2023年是恢复增长的一年,保费收入规模同比呈回升态势,行业竞争格局基本保持稳定。但受经济恢复速度、居民收入增速、消费意愿和资本市场波动等多因素叠加作用,保险公司面临各种挑战。

“炒停潮”催发超预期的新单保费

保险行业投资收益及盈利水平面临一定增长压力即是挑战之一。

为降低行业利差损风险,监管层再次下调普通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将普通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从3.5%下调至3.0%,万能险预定利率更是从3.0%被下调至2.0%。随着监管取向明确,市场出现“炒停”风潮——寿险代理人以即将“下架”为噱头,诱导客户赶搭预定利率3.5%的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的末班车。当此之际,存款利率持续下降、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后表现不佳和全市场权益产品回撤明显。相比之下,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的高地效应显现,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寿险新单销售超预期的重要原因。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随着产品定价预定利率调整落地,险企保费收入回归常态,但降低负债成本利好行业长期发展。与此同时,险企险种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并回归保障属性本源。

在2023年A股不振的市况下,保险板块整体跑赢沪深300指数,部分原因来自超预期的新保单销售业绩。

永续债成为偿付能力提升主渠道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的牛鼻子。2023年是偿二代二期工程落地实施第二年,保险行业偿付能力提升了吗?

受《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2号》(以下简称“2号规则”)实施的影响,2022年我国保险业整体偿付能力水平有所下降,其中人身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幅度较大。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发现,2023年以来,监管层持续优化偿付能力监管标准,有序引导人身险行业降低负债成本,持续深化车险综合改革,一方面减轻了“2号规则”对中小险企的资本压力,进一步释放行业发展红利;另一方面对保险公司提升资本质量,不断强化保险风险管理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发行永续债相关政策落地。国内险企永续债发行自2023年9月正式开闸。迄今为止,泰康人寿、太保寿险和人保健康合计发行195亿元永续债,在5年末附加赎回权,融资成本分别为3.70%、3.50%和3.50%,提升核心偿付能力8%-25%不等。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随着偿二代二期工程的深入推进,保险公司核心资本补充需求将持续增大。在目前各保险公司内生资本渠道承压的情况下,包括永续债在内各类外源性资本补充需求将持续增加。保险公司整体资质较好,部分头部险企实力不弱于大中型银行,其永续债作为高票息且相对安全的投资标的,在资产荒的当下将受到投资机构追捧。

新财务准则影响不小

这一年,境外上市险企还面临执行新的金融工具和保险合同的影响。

2023年1月1日起,境外上市中国险企开始施行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金融工具”(IFRS9)及“保险合同”(IFRS17)相关条款。

在资产端,IFRS9取代此前使用的IAS39,因后者未能充分反映对未来的预期,客观上为金融机构肆意放大风险、获取高额利润创造了条件。而IFRS9采用公允价值和预期损失,其本质是对未来预期的及时反映,将可能导致资产价值变化的信息及时反映在其估值里。

在负债端,此前使用的IFRS4也存在着不透明、不可比的问题。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耗费二十多年时间推出了IFRS17,以更为准确客观地反映保险行业经营规律和保险公司经营结果。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在上述新规下,投资成分不再确认为保险收入,不仅管理费之类的服务性收入不再确认为保费收入,连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收益也不再计入收入,仅保留保险风险作为保险收入的来源;根据服务提供节奏逐步确认收入,将现有准则下所有保费直接计入当期保费收入的确认方式优化为在整个保险合同周期内逐步释放。

受此影响,上市险企利润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明显增强,而保险收入短期将出现缩水,但长期盈利稳定性会改善。例如,中国人寿第三季度仅实现归母净利润0.53亿元,同比下降99.1%。中国人寿管理层称,其净利润波动较大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人寿在重塑2022年可比报表时单边采用了IFRS17,但没有重新采用IFRS9。2022年的可比数相对原来的2022年报数据有所差异。

报行合一重构蛋糕分成

全面刚性执行“报行合一”(详见南方周末《大账高企小账不绝  银保业务何以常年畸形?》

是各保险公司不得不应对的重要挑战。

金融监管总局刚性要求在个代、经代渠道实施报行合一。加上之前监管机构力推的车险和银保“报行合一”,保险业各渠道全面迎来“报行合一”。

保险产品有“不可能三角”,即保险公司股东的利润、销售渠道的佣金和客户的保险利益不可能兼得。“报行合一”彻底打破了这套营销体系的运作逻辑。销售费用平均下降30%,将给保险营销团队的发展与留存提出了非常严峻的考验。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费率合理化先决条件在于各家险企不再囿于单一费用竞争,转向更多元化、全方位的实力比拼。长期来看,此项政策有利于推动渠道经营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和价值化,降低负债成本,促进良性竞争,实质性提高客户收益,促进保险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近年来,头部险企市占率略有小幅下降,但在“报行合一”持续推进的大势下,行业格局将会发生相应变化,而头部险企份额有望持续集中。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还观察到,2023年,行业代理人规模持续下行,但整体下降幅度趋缓。各上市险企中报及三季报显示,各市场主体通过差异化激励、细分队伍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代理人队伍质态。同时,银保和网销等其他渠道将进一步推进规范化、专业化经营管理,但新旧动能转换仍需时日。

互联互通即将落地

后疫情元年,内地访客赴香港抢购保险潮再现,对内地保险市场构成挤压式的挑战。

香港保监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319亿港元,比2022年同期(5.39亿港元)增长5815%,超越了港险顶峰2016年的同期水平(301亿港元),创下自2005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这一趋势一直延续。香港保险市场领军企业友邦保险的业绩表现可作为重要参照,友邦前三季度新业务价值已超2022年全年,其中第三季度新业务价值创历史新高。相较于2022年第三季度,内地游客贡献了友邦保险香港市场2023年该季度一半的新业务价值。香港其他保险公司的情况也大多类似。

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互联互通即将有实质性动作落地。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近日透露,在南沙和前海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的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这些中心将为香港保单持有人提供保单查询和管理、续保和索赔服务,为在大湾区居住和工作的人士提供便利。他还进一步透露,为进一步加强大湾区城市的互联互通,政府鼓励保险业开发更多创新的跨境保险产品。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承保与理赔的打通,或将进一步助推港险销售,也会刺激内地保险产品的创新与丰富。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