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杨乐:“恰好被选上”的数学明星

名字登上《人民日报》头版的第二年,1977年6月,杨乐和张广厚受邀到瑞士苏黎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杨乐将邀请信交给中科院,中科院外事局起草报告递交给时任中科院院长方毅。没想到,这份报告竟然惊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

杨乐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上,这是他与丘成桐在1996年创建的科研中心。丘成桐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杨乐是副主任。经历过闭塞的年代,杨乐深知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晨兴数学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起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任。

责任编辑:钱炜

 

封面图 杨乐

2023年10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在京逝世,享年83岁。 人民视觉/供图

1981年,中科院召开学部委员大会,时任中科院党组副书记胡克实向邓小平汇报。邓小平特别问道:“有50岁以下的没有?有40岁以下的没有?”胡克实说,最年轻的是杨乐,41岁。

从1977年名字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大标题上、一夜间成为全民偶像,到成为最年轻的院士,杨乐的人生大幕才真正拉开。在之后四十余年的岁月中,杨乐完成了从“数学明星”到管理者的转变,成为中国数学界的掌舵者之一。

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表示,如果选择仕途,杨乐也完全有机会,“但他不求名利,觉得中国的数学前途比什么都重要。他的无私让人佩服,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丘成桐说:“‘国士无双’这4个字,他当得起!”

2023年10月22日,杨乐在京逝世,享年83岁。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在讣告中这样写到,“杨乐是中国数学界的一个领袖,是一个时代的楷模。”

“没有任何学位”,做出“国际一流水平”

杨乐从上初中时就喜欢数学。高中时,恰逢国家“一五”计划开始实施,为响应“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号召,不少年轻人都选择学习工科,“清华大学的电机系是大家公认最理想的科系和专业”。

这让杨乐觉得矛盾,但他觉得自己还是“对数学比较爱好、更有兴趣”。1956年,杨乐考入北大数学力学系;6年后,他与同学张广厚考上了中科院数学所熊庆来的研究生。熊庆来是中国数学界元老级人物,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物理学家钱三强等都是他的学生。

在数学所读研时,杨乐展露出学术上的天分。大学时,杨乐的研究方向是函数论中偏重于广义解析函数;进入数学所后,杨乐名义上是函数论专业,具体方向确定为函数值分布理论。按照数学所的培养模式,研究生等同于初级研究人员,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开展学术研究。进入数学所两年后,1964年起,杨乐开始发表文章。

“当时,国内学术界与国际上几乎没有任何交流,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国际上的最新进展。”杨乐说,在熊老的指引下,他们通过对法国经典理论的深入钻研,迅速接近研究工作的前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65年1月,杨乐和张广厚用法文完成了论文《解析函数族在具有重值时正规定则的研究I:一个新定则与应用》;同年9月,《中国科学》发表了该论文。

倘若要追溯杨乐的学术之路,他和张广厚合著的这篇论文或许是一个好的开始:自此,他们的研究成果开始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杨乐回忆,文章发表后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所有的学术活动都停顿了。直到1971年,中科院的政策松动,他们才有机会去查阅文献。

在图书馆,杨乐和张广厚发现,1969年,一名美国学者在博士论文中引用了前述俩人合著的文章与杨乐196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该学者的论文发在了非常有名的国际数学期刊上。

这位美国学者在论文中指出,杨乐和张广厚的研究“解决了英国数学家瓦特·海曼(Walter Hayman)1964年在伦敦国际函数论会议上提出而未解决的一个问题”。但因为缺乏学术交流,俩人当时甚至不知道瓦特·海曼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1965年夏天,熊庆来觉得学生们已经完成了学业,并做了比较好的研究工作,可以提前毕业。为此,他向数学所写了一个正式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