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评级本身应有所分类,结果不能简单化

ESG评级对应企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在不同营商环境和文化土壤中会有所不同。应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市场特色的标准或框架,从个性化与多样化方面真正指引企业高质量发展。

27岁博士毕业,28岁成为副教授,29岁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4岁获得中科院青年人才项目支持,36岁荣获国家自然基金“优青”项目支持,37岁成为博导……魏玖长似乎是传说中“别人家的老师”。

“这么年轻”,是当年很多学生初次看到魏教授的反应。那时不到30岁的他看起来像一位研究生。如今他已是为中国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公共事务学院执行院长。岁月赋予了这位老师更多威严,使他的气质与文章更为接近——专业、深刻、犀利、务实,让我们的对话没有距离感。

魏玖长与ESG结缘始于危机管理。他的博士论文聚焦危机事件的社会影响分析与评估。当时,我国正处于的经济高速发展期,部分地区矿难等安全事故频发,他追踪安全事故发生与演化的成因时,发现危机与企业治理结构、组织声誉、信息透明度、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等存在关联,也就是如今人们常讨论的ESG指标。


中国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公共事务学院执行院长 魏玖长

中国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公共事务学院执行院长 魏玖长

ESG可充当企业危机发生时的减震器

南方周末:危机管理与ESG有哪些重合之处?

魏玖长:ESG信息在企业危机管理的前、中、后环节均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ESG信息可作为规避风险、科学决策的信号灯作用。

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在股票投资、求职者在选择工作单位、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或服务时,难以全面了解企业。ESG信息可以多维度呈现企业面貌,一旦某方面ESG表现较差,可能揭示某种潜在风险。虽未必注定发生危机事件,但却可作为风险信号,帮助企业利益相关方结合自身需要更有效地趋利避害;同时也可让企业认识到危机事件的诱因状态,以便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其二,ESG信息可发挥抑制危机冲击的减震器作用。

随着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互动日益密切,不善处理或未重视某方面问题而遭受外界指责的情形在所难免。这种并非企业主观故意造成的客户投诉、产品缺陷等可视为企业危机的外源性风险诱因。

我们研究发现,危机诱因为外源性时,若企业ESG信息披露到位,或者ESG评级水平较高,在利益相关方心中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印象,风险诱因转化为重大危机的过程会被抑制。ESG信息披露越充分,它的保护作用越明显,也就是会起到“减震器”的作用。

但若企业主观故意造成的危机诱因,如重大财务造假、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高,其市值反而下降得会更快。ESG可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韧性,但不是万能的“金刚罩”。

第三,ESG信息可充当企业危机后的修复剂作用。

危机过后,事件影响并未结束,企业仍需应对组织声誉和利益相关方信心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释放的ESG信息越多、越充分,对组织声誉的正面修复作用就越显著。

研究发现,企业危机突发形成一个陡然上升的“凸”起波峰,其下降阶段也需要信息填充,而实质性ESG信息具备这种填充支撑的作用。

危机情境下,企业的ESG声誉可起到保护作用,但对主观故意酿造的风险,知名度越大,可能带来更大危机(图由受访者提供)

危机情境下,企业的ESG声誉可起到保护作用,但对主观故意酿造的风险,知名度越大,可能带来更大危机(图由受访者提供)

ESG指标体系不能大而冗杂

南方周末:应该如何看待ESG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魏玖长:高质量发展应是一个事后评估的结果,企业一时的决策或者发展态势无法被判定为是否属于高质量发展,只有结果出现后,才能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企业家决策之时都觉得很英明,但几年后发现执行结果不如预期,才意识到自己当时考虑不周全,忽略了很多关键影响因素。风险从决策之时已开始酿成。

ESG是一套已被证实的方法论,可缩小企业当前活动与未来高质量发展目标之间的偏差。通过科学的治理结构、多元的化高管团队、充分的利益相关方参与等,使企业做出更为周全的决策,更好地平衡短期行为与长期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

南方周末:如何让ESG发挥实质作用,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魏玖长:不能将ESG当作一个包括万象的框,什么都往里面装。现在ESG体系动辄数百个指标,会使企业抓不住重点、负担过重,不利于实质作用的发挥。以下几点需特别注意:

对指标设置者而言,ESG议题的遴选、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回归ESG初衷,不能大而冗杂。需明确指标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具体关系,了解不同指标的披露和追踪对企业利润、市场表现、经营合规、产品质量、环境绩效等方面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披露要求。指标可以多元,但应有实质性,能从个性化与多样化方面真正指引企业高质量发展。例如,研究已证实董事会女性高管占比更高的企业,其财务造假违规、经营暴雷的可能性较低,所以企业应当披露董事会性别比例,以供利益相关方参考。

对研究者而言,需根据中国市场现状,深入分析影响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ESG指标的适用范围。ESG指标框架不能简单照搬国外,需根据中国企业面对的经营问题和情景充分研究,从而形成一种指引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ESG范式。

中国企业家大都是非常勤奋用功的人,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开创一番事业,遇到问题能马上想出解决方案,靠的是过往的经验和直觉。这在市场稳定、外部变化较小的条件下适用。但如今新模式、新情景、新价值层出不穷,既定经验已行不通。因此,通过对ESG不同影响因子的研究,能够帮助企业找出影响经营发展的不同因素,有所侧重地改进,促进高质量发展。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需利用ESG建立全局、系统和科学的决策思维。市场调节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产业发展好时,投资一窝蜂涌入,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地方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逻辑框架,决策影响越大时,越需多元ESG信息作为参考,避免盲目和短视。同时,监管部门可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设置相应的ESG指标引导和考核企业,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好的ESG评级应显示不同企业发展的多重面貌

南方周末:好的ESG评级需具备哪些特征?

魏玖长:我认为ESG的核心作用是帮助利益相关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科学决策。首先,ESG评级指标需具备可比性,能让求职者、投资者、消费者依据特定方面的ESG绩效评价来选择自己青睐的企业。

其次,评级指标设置需要有实质性,让企业无法造假和掩饰。例如,企业股东分红的额度、获得的权威组织认证情况等方面的绩效对于普通公司来说难以获得,这有助于我们遴选优秀的公司。

再次,评级指标设置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以便让不同诉求的相关方获得不同维度的信息。以求职为例,有的求职者渴望挑战,有的人则期待稳定,若能通过不同类型的员工发展指标来识别企业,这种匹配将使员工和企业都能受益。

南方周末:目前ESG评级市场存在哪些问题?

魏玖长:一项突出的问题是ESG评级简单化,只给一个好、中、差的评价结果,没有从不同维度对企业表现进行分类评价。在这方面,ESG分数并非越高越好,也不是全部指标都满足才称得上“优秀”,而需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现状、经营模式有不同的侧重点。

实践上,评级机构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向企业阐明不同指标的指向——哪些指标影响合规风险、哪些指标体现治理合理性、哪些指标显示运营透明度——让企业能够结合自身需求,有选择、有阶段地努力,而不是随便扔一个分数。

目前,中小企业ESG实践的一个困扰是指标太多、评级太低,尽全力获得的评级结果仍是中下等。实际上,一些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供应链管理可能已相对完善,但无法通过评级体现,对企业打击很大,对想深入了解中小企业的相关方也缺乏指导价值。

理想状态,ESG评级本身也应有所分类,能够显示不同企业发展的多样化面貌。

南方周末:对于中国ESG评级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有何建议?

魏玖长:对ESG评级标准而言,应建立以监管部门为主导的中国特色ESG披露和评价体系,披露准则应具备我们上面提到的合理性、关联性、逻辑性。

对生态建设而言,研究者、评级机构和监管者之间需要加强对话,形成从理论验证,到传播共识,再到实践应用的良性促进。

对社会参与而言,公众理解是ESG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和环境性因素。目前,ESG的价值和与公众关联性的传播还待加强。

对国际合作而言,需促进中国评级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的互认,以便让更多优秀的中国企业被看见,也能降低企业的信息披露成本。

ESG是一项需要积累、沉淀的事业

南方周末:对企业而言,应如何正确认识ESG评级?

魏玖长:ESG是一项需积累、沉淀、协同前行的事业,不是马上用来获得利益相关方好感的闪亮名片,而应作为帮助企业提升稳定发展能力的推动力。评级帮助企业了解弱项,但评级不是最终目标。企业若为评级得分提升而投机(比如突击组织几场培训、开展几项活动等),即便短期提升分数,也只是一种“虚胖”,遭到外部冲击时损失可能更大。我认为要提升企业ESG水平,有三个关键方面需要重视:

一是领导者清楚认识ESG本质。只有领导牵头深入参与ESG工作,将ESG理念贯彻下去,将ESG要求融入战略决策和业务流程,才能实质性地创造价值。

二是建立部门间协同工作模式。通过创造良好的氛围,多部门协同推进ESG工作,而非交给品牌或者董办等单一部门,只简单发布一份报告。

三是建立一套目标管理和评估办法。关注影响经营发展的关键、薄弱环节,重点领域,采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和追踪,形成闭环管理。

南方周末: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有哪些企业需重视的新议题?

魏玖长:一是工作场所的新变化、新需求。如今城市体量越来越大,工作逐渐嵌入生活的多个方面,导致个人与家庭的生活面临割裂、孤立的趋势。工作场所应该发挥一定的社会支持系统作用,在S维度关注员工育儿、照护、赡养、心理健康等新需要,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二是“走出去”企业的社区参与。我们发现,不少“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仍持“外来户”心态,只将海外视为制造和销售产品的属地。这在政治文化环境相对稳定的市场没问题,但当下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摩擦不断加剧,如果出现事故,即便责任不在企业本身,也会被当作替罪羊,遭受指责和排斥。企业应将ESG作为与海外社区加强连接的工具,重视社区互动和参与。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