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错亲的“上海孤儿”,不道破的情感谎言

2015年王志强在安徽马家“认错亲”时,场面要盛大许多,皖南小村的鞭炮放了又放,马家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我们把所有感情都给出去了”。

嘎鲁找到过一次“家”。那家的老太太当时92岁了,但后来鉴定两人没有血缘关系。想着老人已经高龄,第二年过年,嘎鲁一家又到宜兴探望老人,以儿女的身份走动着,直到两年后老人离世。

犹豫再三,崔文柄决定告诉山东淄博认错的“小叔”真相。对方回复:“恭喜你们大团圆”,紧接着,说了一句他意想不到的话:“我10年前就知道了。”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24年1月12日,王志强与姐姐见面拥抱。南方周末记者刘怡仙摄

2024年1月12日,王志强与姐姐见面拥抱。南方周末记者刘怡仙摄

DNA在基因库里“滚”了5个多小时,比对结果就出来了。

“是,是你的小叔。”崔文柄接到消息。2023年12月27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王志强与江苏省常州市的崔家兄弟,经警方鉴定,具有全同胞关系。

本是皆大欢喜的认亲喜事,双方却显得尴尬。

崔文柄早在18年前就已认回了一个“小叔”,王志强也与安徽省肥东县的马家认亲8年了。他们都在小心翼翼地想,如今再认亲,是不是伤害对方?

小心试探后,王志强和崔文柄两家人达成统一意见:私下里悄悄认了,最初的共识是“不接受媒体采访”“做好保密工作”。

然而当剧情继续发展时,他们发现“认错亲”的对方,其实都早已知情。

这场“认错亲”和“认对亲”的故事各方,都来自中国历史的深处: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因为江南大饥荒,大批婴儿由政府安排,分批北送,由当地人收养。在这个“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档案中,王志强的身份有了更多宏大叙事的称谓:上海孤儿、国家的孩子。

时间早已过去一个甲子,当年抛别家乡的婴孩,如今已步入老年。当寻找来处的故事徐徐展开时,相比较“认对亲”,“认错亲”往往承载着更为厚重的人情冷暖。

错认

“有些奇怪。”寻亲志愿者昌江涛第一次到江苏省常州市走访时并不顺利。他感觉对方“冷冰冰的”,与平常寻亲者不一样。

2023年12月12日,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发来6个与王志强相关的人员信息,认为王志强与常州崔姓家系可能存在亲缘关系。

锡林郭勒盟是当年接收“国家的孩子”较多的地区之一。2023年4月开始,锡盟公安局应当地需求,着力帮助“国家的孩子”寻亲。他们通过刑侦技术锁定寻亲者大致的亲缘关系所在地,再将信息发给寻亲志愿者,请志愿者到现场调查走访,以此进一步精准比对DNA。

志愿者昌江涛面临的困难是崔家村已经拆迁安置,村民们住进了一栋栋高楼中。高楼里,大门打开一个小缝又关上,“我们没有送出去的孩子”,便再也不多说什么。此前一天,另一位志愿者周六君也遇到类似情况。幸好有位村民帮忙,打听到崔家村有两个孩子在1960年代初送走,当即采了他们太爷爷的血样,寄回锡盟公安局等待进一步核查。

与此同时,在锡林郭勒盟,寻亲的王志强内心焦灼。8年前,他与安徽马家认亲,在那个家里,他被认作排行老七的亲兄弟,父母在1960年将他与老五一起送走。

2015年认亲之后,他一直想帮着找回老五,于是他向锡盟公安局求助,但在血样比对中,意外发现自己与马家没有血缘关系,而与常州崔氏家系更为接近。

王志强的情绪一时难以平复,他们和马家关系要好,往来颇多。更令人困惑的是,王志强与马家兄弟曾在一家民间的基因库里做过DNA比对,结果显示他们属于同胞兄弟。

是否还要进一步寻找呢?寻亲志愿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