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考验中国协同创新

电池的技术变革约以30年为周期,全球主要企业将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节点设定在2030年前后。从现在开始的7年时间,是否足够中国为固态电池产业化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唐家乐

2024年1月21日,星期天,“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CASIP)在北京成立。

尽管它只是一个由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复函成立的平台,但得到中国多个部委、高校、科研机构、金融界、电池和汽车产业链企业的支持,二百多名代表从各地赶赴北京,参与和见证这一平台的诞生。

全固态电池被称作“下一代电池”“未来锂电的终极形态”,目前其产业化还面临关键材料、界面、复合电极等一系列科学挑战,但日韩欧美企业已取得初步成果,并有望借此实现换道超车,挑战中国电池产业。

中国当然不愿错失这一可能的全新技术赛道。CASIP几乎汇聚了中国电池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主体,准备就全固态电池研发、产业链协同创新、科研成果商业转化展开合作。

这一平台的主要发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成立大会发言中呼吁,2030年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突破的可能性极大,为此要敲响警钟,全力以赴,共同努力,实现中国电池产业持续引领全球。

2024年1月21日,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在北京成立。图片由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提供。

全固态电池,牵动两大产业

大会当天,参会的企业代表多来自电池和汽车两个产业。既有宁德时代、弗迪电池、中创新航、国轩高科、孚能科技、亿纬锂能、丰巢能源等电池制造企业,也有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北汽、广汽、比亚迪、奇瑞、蔚来等整车制造企业。

眼下,中国在这两个行业的全球版图中是极为重要的存在。中国自2009年起连续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自2015年起连续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其中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