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低流行阶段,流动人口病例管理成难题|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研发出针对麻风分枝杆菌感染的有效疫苗。麻风病传染源为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特别是多菌型患者,以家庭内部传播为主,但麻风病不是遗传病。

麻风病的潜伏期很长,感染后2-20年内都有可能出现症状,发病时间和临床表现也因人而异,新发患者早期发现存在困难。

我国新发麻风病例中流动人口病例(包括省际流动和省内流动的麻风病患者)比例越来越高,流动人口病例的管理成为最大的难题。

责任编辑:曹海东

麻风病虽然已经基本消灭,但社会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仍然存在,需要加大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宣传。视觉中国 | 图

与人类缠斗三千多年的古老疾病麻风病,正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未经及时规范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畸残,在我国麻风病是法定的丙类传染病之一。

为呼吁重视麻风病、消除麻风病人歧视,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54年确定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是全球麻风控制的美好愿景。

2024年1月28日是第71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7届“中国麻风节”,国家疾控局等三部门将今年的活动主题定为“全面消除麻风危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麻风病预防控制科副科长王晓华表示,我国麻风整体处于低流行阶段,当前麻风防治的主要挑战在于流动人口麻风病患者的早期发现和密切接触者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及时中断麻风病传染、防止麻风病畸残发生的关键。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创办的《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英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and Vernereology)及国家疾控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现症麻风病例1897例,患病率从20世纪60年代最高的22.9/10万下降至2021年的0.135/10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22年,中国新发麻风病例302例,其中儿童3例,2级畸残64例。

王晓华从事麻风防治工作十七年,致力于广东省麻风病防治科研相关工作。围绕麻风病流行现状、防治难点和防治经验,王晓华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访问。

麻风疫苗不能预防麻风病

南方周末:全世界的麻风病现状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麻风病防治处于什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