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动物园”,爱的是什么?

有朋友向我展示他在一个城市动物园拍摄的鸟类照片,这些“模特”既有动物园中“有编制”的“常住居民”,也有“无编制”的野生鸟类。一些优秀的动物园也为“骗吃骗喝”的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这是动物园融入城市生态环境的方式。

从传统动物园到现代化动物园,隔着一段“阶梯”。这个阶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自然的美好,更能够审视自己的行为。而每一个“台阶”都是进步:改进笼舍、提高动物福利、禁止动物表演……

责任编辑:汪韬

2018年4月,贵阳,游客在大熊猫馆内观看大熊猫“海浜”。视觉中国/图

似乎从长大了的那一刻起,动物园就被我们精心收纳到记忆里,只有在社交平台看到动物们呆萌的大眼睛时,才被激活唤醒。

2024年初,“昆明动物园猴猫共处”引发热议,话题之外,有不少声音认为,“动物园有原罪”“如果爱动物请关闭动物园”。理由是动物在自然界生活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而动物园使它们身陷囹圄。

承载了几代昆明人童年记忆的动物园、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盛”花之地,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以这样的方式再一次出名。

其实,公众对于动物园的争议一直存在。有人羡慕动物们在园中的惬意生活,有人则为动物糟糕的处境感到遗憾。热度满满的话题背后,作为一名野生动物保护科研人员,我的许多朋友都大方地晒出了自己“动物园爱好者”的身份,老友们甚至在“逛动物园”上找到了新的共同话题。

“我们爱动物园”,爱的是什么呢?

在动物园与大自然建立联系

动物园藏满了童年的幸福片段。一家人带着满满一包平时只能限量供应的零食饮料,排队购买门票。小贩攥着一大束卡通动物式样的气球,小男孩骑在老爸的脖子上,高声叫嚷着“大象鼻子长,爱撒谎”,妈妈张罗着找角度,一家人留下了欢乐合影。

在这一小段时光中,动物园像是拥有某种魔法,将我们从高大建筑、炫目灯光中解救出来,纠缠在身边的电线与各式各样的金属碰撞声消失了,类似于祖辈在庭院、田地和荒野中与生物接触的方式,我们在动物园与大自然建立联系。

在动物园中徜徉,不必承受野外环境的艰苦,享受着现代生活各种便捷,还能够通过“声、光、电”等新奇技术的辅助,系统、科学地了解杂志封面和纪录片中的神奇动物。

的确,动物园承担了荒野和城市的过渡作用。

随着城市建设扩张,人与野生动物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交集。有朋友向我展示他在一个城市动物园拍摄的鸟类照片,这些“模特”既有动物园中“有编制”的“常住居民”,也有“无编制”的野生鸟类。一些优秀的动物园也为“骗吃骗喝”的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这是动物园融入城市生态环境的方式。

动物园已有两百年历史,仍不被社会价值观所淘汰,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依然承担着环境保护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