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计”和“计算”:2023年几场“控脑”战怎么打的?

借助互联网,作战双方能够广泛快速实现对手认知数据采集和认知态势感知,为分析对手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民族情感、舆论立场等提供支撑。而据此设计符合对手思维习惯和感知风格的信息“弹药”,是提升认知域杀伤效果的关键。

俄乌冲突中,关于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深度伪造虚假短视频广泛传播于社交平台,而针对国家元首的深度伪造行为,也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认知战方式。

智能传播能全维全时全域塑造用户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使舆论引导、观念塑造和行为导控变得更加便捷,日益成为“控脑武器”,并逐步发展出一整套认知操纵的实践手法。

(本文首发于2024年2月2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姚忆江

美国新闻聚合网站Buzz Feed与电影制作人乔丹·皮尔屏幕右侧合作制作的一段视频,视频使用了现成的软件和应用程序来改变前总统奥巴马所说的话,展示了“深度伪造”技术是如何欺骗观众的。(视觉中国/图)

2023年9月,《瞭望》刊发的《“争夺认知”的殖民战争》报道认为:俄乌冲突背后的战争实质是认知域作战,是一种新形态作战样式和高级战争方式。

认知战是一种以信息为主要载体,通过影响和塑造目标国家决策者和群众的认知,进而控制和改变其行为,最终达到战略战术目的的现代战争形态。

随着情报感知、智能传播、深度伪造、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等诸领域技术的进步及其认知博弈中的运用,认知战日益成为战争制胜的重要手段。现代战争中的观念塑造、心理激变、意志直达等认知作战方式,既直接作用于战争进程与结局,又加重了军事行动的迷雾,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2023年的俄乌、巴以冲突等,各方都把认知战打到了极致。

认知塑造抢占道义优势

2021年底,俄乌冲突之前,双方就利用X平台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和AI等尖端技术,展开了激烈的认知攻防,为即将爆发的军事冲突塑形造势。

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过电视讲话向全国发表“万言书”——《有必要再一次解释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强调其在外交领域的一再妥协并没有换来北约的尊重和让步,控诉乌克兰在顿巴斯地区做过的种种罪状,表达了最终是迫于无奈而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捍卫自身权益,获得了绝大多数俄罗斯人的认可和支持,也在国际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特别军事行动期间,俄国防部官网高频率更新其关于人道主义应急行动的声明。一方面,及时发布开设人道主义救援走廊的信息,帮助身陷困境的乌克兰民众安全离开,并为乌克兰难民敞开进入俄罗斯的通道,在法理上为其迅速入籍俄罗斯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抨击乌克兰对俄组织人道主义救援的计划反馈消极,甚至强加阻挠,指责乌军强扣民众充当“人盾”的险恶用心。

在2023年10月7日爆发的巴以冲突中,以色列借助西方在全球媒体上的垄断性地位,主动塑造受害者形象,引导国际舆论,影响民众认知;以色列高层频频现身电视节目,驻外使馆纷纷发声,将哈马斯塑造为十恶不赦的“恐怖分子”,将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描述成正义行动,企图为己方“铁剑”行动争取“法理道义”。

情报对抗获取认知主动

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前,哈马斯利用社交媒体收集重要目标情报信息、劫持智能广告、插播威胁短信等,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