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我们准备好了吗?

基于中国能源资源的状况、快速增长的经济和重化工业的发展模式,中国能源需求量将加速增长,如何兼顾增长和节约?

■管窥可持续

    大幅度的节能减排目标,决不是简单的节能,也不是不计成本的强制性行政命令能够实现的。目前中央已将节能减排的指标分到地方政府,比较担心的是地方政府可能有将节能减排作为一个“运动”的短期预期

   气候前所未有地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博弈的主题词,如一位中国气候谈判代表所言,“排放空间是种战略资源,跟石油煤炭森林是一样的东西”。没有人怀疑,节能减排是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之一,或许是最困难的大事之一。
    中国继续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排放空间,同时,前所未有地将“节能减排”目标确定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困难在于,基于中国能源资源的状况、快速增长的经济和重化工业的发展模式,中国能源需求量将加速增长,如何兼顾增长和节约?
    最近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了节能减排的方向。通知同意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熏 将尽快推出节能减排的具体鼓励政策,在更详细的环节上规定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具备了相当的可操作性。
    但不足是明显的,如没有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做出具有指导性、实践性的战略和规划,中国的节能减排就不会是持续有效的。认识到中国节能减排必须是长期、持续有效很重要,因为无论如何,中国的节能减排必须要涉及到经济结构调整,不是短期可以奏效的。目前中央已将节能减排的指标分到地方政府,比较担心的是地方政府可能有将节能减排作为一个“运动”的短期预期。
    这种大幅度的节能减排目标,决不是简单的节能,也不是不计成本的强制性行政命令能够实现的。必须在适应中国国情的前提下,用一定的时间,选择适当的经济增长模式和适度耗能,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既考虑到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又能使能源和环境约束逐步缓解。这需要在规划目标的约束下,微观主体努力去实现节能和减排目标,更需要正确的宏观规划政策,使节能减排成为一种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自觉的持续行为。
    如何使企业自觉地节能减排,而不是挥霍地使用能源、污染环境?国家需要制定一系列约束和激励政策或制度。而政策或制度的制定,需要一系列成本收益分析。例如,简单计算,如果将国内现有1.3亿台冰箱全部换成节电冰箱,每年可节电431.32亿千瓦时。但是,问题的关键——如何将现有1.3亿台冰箱全部换成节电冰箱,更换成本有多大?我们还不知道。
    归纳起来,如下战略性的问题都需要理论和实证分析:
    节能减排具有其外生性和公共产品的性质,那么,成本应由哪方承担?如果需要财税支持,支持的力度如何?是完全由财政承担节能减排的成本,还是更多地由企业承担节能的责任?税收支持方面,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和资源税方面的选择,哪种税收的效果更大,减免的力度如何?
    目前高耗能的GDP增长结构必须调整。但是,降低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速度是否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或者经济增长速度降低的程度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中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八个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产品耗能平均比国际高40%。但高耗能产品生产方式的改变需要大量的技改资金,甚至能源转换效率比较高的机器设备可能需要进口,如此大的产业调整是否是中国经济所能承受的,最大的技改速度是多少?
    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在寻找与经济增长、能源利用和环境要求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方面,市场“无形的手”比政府“有形的手”更为有效。因此,能源强度降低的最终力量还在于能源市场改革和能源价格有效化。那么,如何在“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之中寻找一个平衡?
    以目前的能源环境情况看来,中国可能无法援用发达国家发展的耗能方式,需要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能源消耗方式,也就是生活方式。那么,目前许多经济发展政策和战略都可能需要重大修改。例如,中国需要如此庞大的汽车工业吗?
    需要着重提到的是,政府的能源价格补贴逐步透明化和减少,必然会提高能源的价格,而且“减排”使环境成本内部化,也必然提高能源价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如果企业把能源成本上升转移给消费者,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因此,能源价格在宏观面会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以及如何在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做出最优的折中,以避免因“节能减排”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再回到高耗能投资拉动型的增长这种循环中?
    这些问题,都属于能源经济的研究范畴。遗憾的是,能源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在中国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都还处于“是什么”、“对不对”的认识阶段,至于“为什么”、“如何做”的研究不多;能为决策提供有效依据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作者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电子邮箱bqlin@xmu.edu.cn)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