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三国演义》开头是一首《临江仙》?

明代后期,长篇小说已经算是发展成熟了,但既然它是孕育于现场演出,由话本发展而来,就还保留着一些当初的习惯,往往以诗词开篇。

责任编辑:陈斌

打开毛评本的《三国演义》,首先会看到这样一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于是很自然有人会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小说的开头往往会引用诗词?

话本写作为现场演出服务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这样的长篇小说,脱胎于宋朝、元朝以来的讲历史的平话话本。说平话的艺人,有时候需要把一些内容写下来,作为表演时候的依据。开始写了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是为了给自己看。也不用把表演的内容完整写下来,就是记一些关键的点,帮助自己巩固记忆。还有就是,带徒弟的时候,可能用得着。后来才意识到,如果写得完整一点,也是可以卖书赚钱的。但是,人家未必乐意卖书,因为那会儿这不如现场说书赚得多,甚至可能因此损失一些听众。所以最精华的内容不在书里,还是口耳传播为主。所以我们今天读到的宋元话本,肯定远远不如当时的现场表演精彩,只是那时没有录音录像,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

既然话本写作,本来是为现场演出服务的,那它肯定就要适应演出环境的需要。

环境啥样,虽然文献记载有限,但是这个环境,古代条件下,不可能有本质变化,所以可以根据晚清、民国时候的情况逆推。

第一,古人没有那么好的时间观念,准点来听书,是不可能的。那现在台下人已经坐了一半了,你讲不讲?讲,后来的人看已经开书了听不囫囵了我就不来了;不讲,等着的人看老也不开书那我走了。所以,需要开讲,但不能讲今天要讲的正式内容。

这时,可以和台下聊会儿天,其实现在现场说书也还是这样。也可以讲一个和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有关的相似的小故事,讲完了,台下也差不多满了,好,正式开讲。

这种方式,成了套路,也就有了术语,有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