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地震志愿者回家之后

成了家庭主妇的肖琳始终无法打消自己的小心思,证明“自己和一般的小镇妇女不一样”,“哪怕就一次”。“5·12”地震成全了她,震后第5天,肖琳借钱瞒着家人去了灾区

责任编辑:朱红军 实习生 温海玲

看了电影《立春》,她觉得松柏像极了那座小县城,自己像极了里面唱意大利歌剧的王彩玲、画油画的黄四宝和跳芭蕾的胡金铨,“因为和别人不一样,就像长了六根手指头,成为别人喉咙里的鱼刺”。

她不得不向丈夫,向家人,向身边的小镇,一再证明自己做的是有用的,就像电影《集结号》里的谷子地,一生就是为了证明,只是这个证明的过程远比她奔赴震区来得艰难和周折。

为了这张地震志愿服务荣誉证书,肖琳正支付着常人难以预想的代价 图/邓学军

如果时间倒回一年前,肖琳的人生“一句话就能说完”。在湖南常宁松柏镇,30岁的她每天头都不用梳,买菜、做饭、带孩子,闲时看看电视和《知音》,但更多时候,她要么抱着先天肺病的儿子上医院,要么四处给亲友打电话借钱看病。彼时,家中已积攒了三万多元的欠条。

2008年5月16日,肖琳又背着家人借了三千多元钱,她没有带儿子上医院,而是偷着上了开往成都的火车,她“控制不住自己”想去灾区帮忙,“即使是帮着带带小孩也行”。那时,她还不知道什么是地震“志愿者”。

在震区绵竹,肖琳给一个受伤的母亲带了十多天的孩子。那段时间,她觉得自己像在参与省台的一档叫“变形记”的节目,“完全换了一个人生”。当她离开这座混合着悲伤与爱心的城市回家,却发现“再也回不去了”。

松柏与中国其他内陆小镇没有什么不同,当地缺乏民间组织,人们只有在把“公益”解释为“做好人好事”、“捐钱捐物”时,方才恍然大悟。

大多数人,包括她的丈夫王素成,都认为肖琳把自己孩子抛下,借钱去灾区帮别人带孩子,简直是“脑壳发炎”(当地俗语)。与肖琳同龄的王素成坚决要求离婚,除非妻子能证明“做这种好人好事有用”。

她 在灾区,她遇到许多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志愿者,这证明她“没有错”。

离家22天后,进家的第一分钟开始,肖琳知道自己“算是完了”。

婆婆一把抱住刚想冲向母亲的孙女,配合着张口就骂的公公,“那么穷,还去帮别人!现在还有脸回来!”婆婆很少大声说话,她一直觉得“做女人要有做女人的规矩”,终于也忍不住呵斥媳妇,“这么多天,家里饭菜、家务我做,孩子我带,你怎么不给我做做好事?!”

平时话语不多的王素成则扔下一句话,“离婚!”他把被褥抱到隔出来的“客厅”,将肖琳递过来的一件T恤甩回去,“这没用,有本事,你证明你是对的!”

T恤是肖琳在成都给丈夫买的,29块钱,“很贵”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