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进步,公益如何助力女性发展?

两会期间不少与女性相关的提案频上热搜,女性发展关乎生育,更关乎自身及国家全面发展。不同调研均显示出中国女性在不同方面、不同区域的性别差距。中国民间公益组织不断探索,回应女性需求,对缩小性别差距起了一定补充作用,但机构数量、项目多元化及差异化仍有待突破。

责任编辑:史谅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结束后,女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合影留念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结束后,女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合影留念(图片来源:新华社)

2024年3月10日、11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陆续闭幕。为期一周的全国两会,其间适逢第114个“三八”国际妇女节,不少与女性相关的政策提案频上热搜。

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据公开渠道信息初步统计,两会期间与女性相关的提案近30项。其中约四成与生育相关,如保障大龄女性、单身女性生育权,取消结婚生育限制,延长“育产假”,推动生育女职工弹性工作机制等。另有四成与女性健康与生存相关,含加强女性心理健康,推动HPV疫苗接种,防范家庭暴力等。其余则多集中在女性就业平等,促进女性自主创业等经济参与领域。

2024年联合国发布今年妇女节主题为“投资于妇女:加速进步”。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节日当天发表致辞表示,“按照目前的速度,男女法律平等尚需约三百年才能实现”,同时提出需进一步推动妇女在经济、数字技术、建设和平和气候行动等各领域的参与和领导,呼吁共同采取紧急行动,实现妇女平等权利。

妇女平等之路,中国行至何处?

1995年,中国正式提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并写入200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赋予其法律地位。2012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进入党的施政纲领。然而,实现妇女平等,缩小性别差距,不只是中国需面对的挑战,也是全球大多数国家的难题。

如古特雷斯致辞时所言:“实现妇女平等权利是通往公平、和平、繁荣社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这对我们大家都有好处。”但如何评价妇女权利是否平等?2006年始,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布《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从经济参与、教育、健康、政治参与等四个维度衡量全球各国男女平等情况,排名越靠后,证明性别差距越大。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性别平等状况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进步速度已经放缓。其中中国在进入统计范围内的全球146个国家中性别平等排名位居第107位,较2022年下降5位。

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进一步分析,并对比亚洲其他国家,发现中国女性在经济参与和机会方面表现良好,全球排名第45,遥遥领先印度、日本、韩国等同区域其他国家。拉开中国与其他国家,包括亚洲其他国家性别平等距离的,在女性教育程度、健康和生存两个方面较为明显。

2023年部分亚洲国家性别平等各维度排名对比

除了世界经济论坛对全球性别平等的持续监测,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从1990年始,每隔10年进行一次全国规模的妇女地位调查并发布报告,调查维度除全球监测的四大维度,还包括社会保障、生活方式、性别观念等其他领域。

2021年,课题组发布了《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其中经济和政治参与,基本与全球报告对应。数据显示全国近七成18-64岁女性处于在业状态,政治参与亦有所增长,尤其是年轻女性积极性增强。在教育程度上,近10年男女差距虽逐步缩小,但全国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41年。同时地区差异进一步制约女性教育发展,西部农村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44年,处于九年义务教育之下。在健康方面,报告显示,中国女性存在较大农村与城镇水平差距,且农村妇女身心健康问题亟须得到关注。

行动,推动妇女发展的民间探索

妇女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推动。随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定,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婚姻法等配套法律不断完善,同时来自民间的探索也逐渐形成一股重要的补充力量。

1988年10月,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业性的民间妇女慈善组织。中心由一群热心妇女事业的知识女性自愿发起,重点关注城乡女性心理健康。同年12月,由全国妇联发起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成立,这也是目前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助力女性发展的慈善公益组织。

随着政府管理职能改革的推进,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民间陆续涌现出如陕西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等各类关注女性的社会团体和民间机构。2013 年3月,广东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成立,这是全国首家致力于农村妇女发展的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由企业人员、律师、学者等各界热心人士联合发起,显示了民间妇女组织社会资源动员能力的战略性提升。

除了成立公益机构,以女性救助为服务内容的公益项目也逐渐引起较大社会反响。在南方周末发起的2023中国公益项目品牌榜中,以女性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品牌项目占比约11%。在服务内容上,这类项目大多较好回应了中国女性在教育方面的挑战。如“春蕾计划”聚焦贫困家庭女童教育,1989年发起,三十多年来服务对象中的“女童”已逐步扩展到学龄前女童及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女学生。“情暖少数民族女孩”则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大龄女童教育,截至2022年底,项目覆盖贵州、宁夏、青海等十二个多民族地区。

同时,不少项目也较精准地回应了中国女性的健康和生存需求,尤其针对偏远区域、经济困难女性,如“母亲水窖” 帮助饮水困难地区妇女及家庭解决饮用水困难问题,自2001年发起,二十多年来逐步延展到水生态、绿色农业等领域。而随着“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提出,近几年发起的“大地新芽母婴健康关爱行动”“晶心关爱母婴室”等项目也从民间角度为孕妈妈,特别是乡村困难孕妇提供更多关爱和支持。

2023中国公益项目品牌榜-部分女性相关项目

前行,如何加速进步?

性别平等,路阻且长,民间公益如何加速女性发展?

从机构层面,基金会中心网数据显示,2023年12月31日前成立,目前仍在正常运作的基金会中,以服务女性发展为宗旨和业务范围的占比1%不到。南方周末发起的2023中国公益基金会品牌榜,这一数量占比也仅2%,显现出关注女性类的基金会存在总体数量不多、社会影响力有限等问题。

从项目发起主体和数量上看,2023中国公益项目品牌榜中,以服务女性为主要对象的品牌项目发起主体呈现一定多元性,既有以女性发展为宗旨的基金会,也有根据机构使命,设计女性相关项目的机构,如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爱德基金会等。同时也包括部分企业背景的基金会,如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但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有待进一步突破,且以女性为主要服务对象、聚焦女性发展类项目的数量整体占比较低。

从服务内容精细度上,公益机构和项目对女性健康、教育、经济等各维度发展均有一定回应,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弱势女性的需求未得到充分关注。如教育方面对流动女童、残疾女童、重病女童关注不多。身心健康方面,针对女性不同阶段,如青春期、孕产期、更年期、老年期细分服务较少。突发事件中对女性权益的保护,尤其是孕期、哺乳期妇女及困难妇女群体的特殊需求回应不足。

妇女发展离不开各方努力,修订后于2023年1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亦呼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和公益人士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更强调“通过依法捐赠、资助或者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满足妇女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

毕竟只有看到女性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共同采取行动,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性别平等的加速进步。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