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拓:用历史的素材讲现在的故事

“我不是一个做历史的人,也不是一个做电影的人,我只是借用历史事件讨论其他的事……重点在于用历史的素材讲现在的故事”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杨子

王拓在工作室(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王拓

1984年生于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生物专业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和波士顿大学完成绘画专业研究生课程。创作横跨影像、行为与绘画等媒介,其中史实、文化档案、小说及神话相互交织,形成虚构叙事,模糊时间与空间、真实与想象的边界。2024年1月4日获M+“希克奖”。

三根打横、七根打竖的木条,整面朝北的玻璃被切分成二十多个长方形。视线一转,这些木讷的线条映射到几米开外一百寸的巨幕电视上,突然就妖娆起来,变成了弧度不一的曲线,在熄掉的黑屏上微微晃动。

王拓背对着窗户,坐在这两幅景象中间,像是夹在两种时空里。他平和低沉的讲述让人走神,我忍不住一再瞟向制造着神秘漩涡的黑洞。变形的现实往往比现实有趣,这一点在他过往那些安插着古人新事、游魂史诗的影像创作里体现得尤为尽兴。在他的短片视觉语言里,长袍礼帽的书生流露出熟悉的眼神,背心短裤、留着现代发型的人却面如死灰,行动像惆怅的孤鬼。

王拓,《 扭曲词场》,2019,三频4K影像(彩色,有声)

历史、现实从来不是以时间简单切割的产物,先后在国内外学习生物学、绘画、视觉艺术,放下实验仪器、端起摄影机的王拓,脑海中交织着驳杂的景象。为母复仇的民工张扣扣让他想到百年前五四运动爱国学生郭钦光的死亡,《聊斋志异》可以和针对新墨西哥州祖尼人的田野调查案例放在一起,如戏法般呈现残酷寓言。

年后他刚从老家长春回京,过去几年他在当地接连拍摄了《烟火》《扭曲词场》《通古斯》《哭阵门》,前不久凭借这“东北四部曲”成为2023年度希克奖得主。

辽阔的土地对他似乎有着无尽的吸引力,在他按图索骥的过程中不断抛出惊喜。拍东北四部曲期间,他住在月租一千出头的宽敞房子里,没有明确的取景地和分镜头,每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