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蔡元培回北大读书?名字的神奇力量

近日,“北大考生蔡元培”引发舆论关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硕士复试成绩信息显示,考生蔡元培复试成绩仍是专业第一,其与上世纪上半叶北大老校长同名引发热议。北大回应,是否录取这名考生仍然要等待最终名单出炉。

与名人重名并不少见。战国时代有赵国名相蔺相如,西汉也有个文人叫司马相如;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叫魏无忌,唐朝有名相叫长孙无忌。这两个案例,都是后人仰慕前人而故意取的重名,要么是父母所取,要么是自己后来改名。

而即便是在当代,不少重名也都会引发公众的兴趣。以明史专家张献忠为例,其“张献忠研究张献忠,为史上的张献忠洗冤”一度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心理学素有“自我归因”理论:一个人越是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越会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加强心理暗示,让自己尽可能地贴近那个心目中的理想型人格,取名/改名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暗示,其动机不仅是追慕前人,也隐含着自己的人生志向。

北大考生蔡元培”的新闻也显示,原始思维仍然影响着现代人,取一个好名字,依然有不可小觑的正面价值。

责任编辑:吴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