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老师的观察:当代青年有哪些特征?

年轻人身上的个体化、原子化、碎片化的程度异常明显,相互间的边界感整体上在强化,不少男生被称为“普信男”,或担心自己被称为“普信男”,自由恋爱的意愿大大降低,强关系在整体削弱,弱关系在整体加强,“搭子”文化在广泛蔓延,饭搭子,自习搭子,旅游搭子,徒步搭子,购物搭子等等。

责任编辑:陈斌

作为一名长期与大学生打交道的社会学系教师,我对当代青年群体的特征相对敏感,最近一次课堂互动的话题是“当代青年有哪些特征/特质”,同学们各抒己见。

当代青年与他们的父辈

既然观察对象是“当代青年”,自然需要将他们目前所处的时代与过往的旧时代进行历时性比对,他们的父辈,比如1970年代末出生的人,或稍早一些的人,尤其是在农村出生长大的人,物质匮乏是最为显著的特征,这意味着,尤其之于广大农村人而言,好好读书,勤奋苦学,才能“跳出农门”,才能改变人生命运。否则,不勤奋,不努力,不拼搏,不肯吃苦,不愿意受累,很有可能面临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境地。

而当下的年轻人,经过四十余年改革开放的洗礼,绝大部分家庭的生计与生存问题都解决了,现在的年轻人,无论城市长大的,还是农村长大的,整体上都不存在吃不饱或穿不暖的担心或忧虑。换言之,迄今为止,我没有怎么吃苦,我没有怎么受累,但我目前的日子也还算不错,至少差强人意,虽然我没有觉得有多好,但至少我也没有觉得有多差,“目前的状态还行,我完全可以接受”,是不少年轻人的真实想法。这种新思想影响与熏陶下,相当部分比例的学生会选择躺平、摸鱼,“过得去就行”,是不少人的人生哲学。我不想那么累,我不要那么奋斗,我不要吃那么多苦难,是不少人的真实写照。

这种躺平哲学、摸鱼哲学会衍生出一种统一性或全域性的批判性认知与实践。22岁了,该结婚了?不结。27岁了,可以考虑生孩子了?不生。到了什么年纪了,该做什么事了,我不做。要过年了,我必须回家看父母?我不回。清明节就要到了,父亲电话我希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