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刚:拍电影没有一切就绪的完美契机

《草木人间》确实承载了许多观众的期待,也承载了创作者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尝试、讲故事与探寻文脉的融合、对电影语言新可能的摸索等诸多使命。如此重负之下的成品,褒贬不一。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杨静茹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2016年,28岁的顾晓刚计划用10年时间制作名为“山水图”的三部曲长卷电影,卷一是春江,卷二是钱塘,卷三是东海。与此自觉意识和野心相匹配的是,作为卷一的《春江水暖》(2019)一面世就屡获肯定——

先是在FIRST青年电影展获得最佳剧情长片和最佳导演,再是被选为201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的闭幕影片——那是华语电影首次被选为该单元闭幕影片。隔年,老牌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公布当年十佳片单,《春江水暖》位列其中。

在第一部长片中,顾晓刚完成了山水画与电影结合的初步尝试,以游观和天地无垠统领其美学。故事主角则选择了生活在富春江畔的顾姓一家三代,他们或与不同代际的家人在婚姻观念上产生龃龉,或顺应着城市变迁带来的生活改变,或疲于逃债和照顾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小孩,或年近四十仍无依也无忧。市井生活包裹在四季山水中,纹理饱满清晰而余韵悠长。

那个阶段的顾晓刚说自己还不知道“电影是什么”,“希望能尽可能接近电影的本质”,因此抱持着一种电影之仆从的心态,将自己看作介质,相信有更高维度事物的指引。

进入主流视野之前,非科班出身的顾晓刚是在彼时发达的独立电影节展、培训体系中成长起来的。

高三因为艺考去学画画时,在宿舍里,顾晓刚和其他四个男生挤在一起,头抵着床铺板通过一个手机大小的屏幕看岩井俊二的电影。大三,对电影动心的顾晓刚拿着一台借来的DV,拍了一部关于印度教徒的短片《信仰者》,并凭借这部作品的提案入围杭州亚洲青年影展的青年电影训练营。

青训营只有七天,但为他提供了日后拍摄纪录片需要依据的大部分理论。没多久,《信仰者》在重庆独立影展被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看到,他说顾晓刚的片子感性,并提醒,作为一个信仰者的个体和作为一个电影作者的个体是不一样的,要想成为一个特别的电影作者,必须把自己的个性通过作品展现出来。

青训营结束后,同学喊顾晓刚去拍在崇明岛上实践自然农业的老贾一家,他兴致高昂地就去了。又过五年,由他导演的纪录长片《种植人生》获得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

这五年里,顾晓刚从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毕业,到中国美院的广告导演系旁听;之后北上,在栗宪庭电影学校和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前者培养独立创作的意识,后者清晰地向他呈现了电影史,好使一个青年创作者在庞大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于是,差不多该到创作剧情片的时机了。顾晓刚写剧本、筹备一年,开机,但并不顺利。《春江水暖》停停拍拍两年,期间他除了四处找钱,还要千方百计维系住主创人员,比如饰演片中老二的是长期为他自己家饭店送鱼的渔民,两年里对方进出剧组十几次,一会儿去送鱼,一会儿回来拍戏。

2019年底,《春江水暖》终于拍完。顾晓刚在接受访谈时说:“觉得是游了好久的泳,终于可以上岸了。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