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余亮:做文学的老顽童

童年的饥饿、青春的孤独和15年的乡村学校教学经历,在庞余亮的笔下呈现出清新、明亮而美好的文学质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谢晓/图)

2024年3月,庞余亮已年满57岁。他却笑称自己是个老顽童,“时间对我来说一点感觉都没有。我会忘记一切。”这个出生在汪曾祺老家江苏高邮附近的家中老十,被贫困农家扔出去又捡回来的生命,曾经在童年的饥饿与青春的孤独里困顿了许久,最终用文学重塑并治愈了自我。

“《半个父亲在疼》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一个独特的父亲形象。”散文家黑陶这么评价庞余亮的散文集。“小先生”三部曲这三部散文集则帮庞余亮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文学梦。2023年,当他写完了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小糊涂》(2024年1月出版)时,他对我说,“写作,我会为她付出一辈子。”海明威曾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庞余亮深以为然,“你看我这40年的写作是不是一天比一天高贵?”

“小糊涂”版《血的再版》

2023年8月9日晚,在书房的地板上睡了整整一个暑假的庞余亮回到了卧室。“小先生”三部曲之《小糊涂》终于收官了。“我永远记得这一天。为什么?我的文学理想也算告一阶段了。”

为了这本他多年想写的书,这个夏天,他的睡眠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任记忆中大雪覆盖多年的经历、童年睡在黄泥瓮里的细节汹涌而来,想到一点,他就立马爬起身去电脑上记下来。“对我来说它是收官作品,而且是实现我理想的一个作品,我就要写得慢,写得挑剔。”为《小糊涂》收集的素材,实际上是现在呈现出来的三倍。庞余亮慢慢剪裁、构思,并重新理解往事。

黄泥瓮是书中的主角之一,为了写好它,庞余亮花了一周时间搜索枯肠,要怎样形象地描述黄泥瓮的形状和体积呢?那一刻,他真希望自己拥有ChatGPT的人工智能,通过他的记忆可以准确地画出来。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没有画出来,但终于写出来了。

“那个呆在黄泥瓮的经历对我来说,很像我看世界的藏身的地方,所以我也有意识地把我这五十多年的人生哲学写了进去。”《小糊涂》里,作者仿佛重返童年,用一个孩童天真善良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犟孩子抬头看了看天,天上有几朵无事可做的云。没有神仙。如果有个神仙来到他的面前,如果神仙对着他手中的泥狗子吹上一口仙气。”

这一次,庞余亮从叙述风格到人生感悟都“比以前写得更加自由了”,就像他一直渴望自己在水中畅游一样。“自由也是我们散文写作者最想追求的境界。”

《小糊涂》里,他从泥狗子联想到斑点狗,再自嘲人生的境遇:

“那年赖在院子里被雨淋的那个犟孩子更像一只斑点狗呢。

斑点狗,斑点狗。

再后来,无论遇到多糟糕的事,犟孩子只要想到他曾经做过斑点狗,他的心情就会莫名其妙地好转起来。

从饿孩子他会想到蜷曲的蛋,再想到失眠的人:

“睡在空泥瓮里的饿孩子,他总是睡不着。

他把自己蜷曲成一颗蛋的模样。

还是睡不着。

这世上,有许多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