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新规请民企入场,公共服务会涨价吗?

两则文件,决定了未来数十万亿地方资产的前景:引入民企,只能走特许经营模式,聚焦“使用者付费”项目,降低对财政支出的依赖。

“115号文出来后,大家都紧张,担心吸引不了民企参与,这个体量的项目,有能力参与的企业又有多少?”

民企入局基建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定价”,“这些公共服务价格和普通人息息相关”。

责任编辑:张玥

新规要求园区基建、公共停车场等须由民企独资或控股。视觉中国/图

新规要求园区基建、公共停车场等须由民企独资或控股。视觉中国/图

一边要严控地方债务规模扩张、管住地方乱花钱,另一边要盘活国企存量资产、激发基建活力,面对这样的难题,一个新点子、老方法出现了——引入民企。

2024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下文简称“新修订办法”),自5月1日起施行。

该办法对标2023年11月发布的《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3】115号文,下文简称“115号文”),其对地方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进行了更严格的约束,总体来看,“减少财政支出依赖”是主要改革思路。

两则文件,决定了未来数十万亿地方资产的前景。未来地方基建怎么投资?答案是,通过特许经营。

PPP与国家基建发展密切相关。在控制地方债务的大背景下,近年来PPP新项目的审批几近停滞,115号文看似给严控下的PPP撕开了一道口子,实则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只能走特许经营模式,聚焦“使用者付费”项目,降低对财政支出的依赖,严防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

新修订办法中最高频的词汇——民企,也成为这轮改革的核心。115号文在支持民企特许经营项目清单中细分了30类项目,要求9类项目必须由民企独资或控股;13类项目民企股权占比不得低于35%;剩余8类支持民企参与。

社会资本参与地方基建,本就是PPP的初衷。但民企大幅进入与公共领域相关的行业,如何制定更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仍未被讨论。

强推“使用者付费”

陈凯跟进的一个项目最近流标了,原因是:民企参与不够。

陈凯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对此早有预料,“115号文出来后,大家都紧张,担心吸引不了民企参与,这个体量的项目,有能力参与的企业又有多少?”

100亿规模的城市交通项目,走的正是PPP模式,而陈凯所在的国企,是建设方案主要实施人。

日常生活中,收费公路、部分地铁、供水供热、污水处理等都属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例子。

如果是五年前,这类城市交通建设大多可以通过PPP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因为PPP适用的项目类型范围更广,对后续收入来源要求也并不严格。

但现在不行了。在115号文和新修订办法之下,要求所有PPP项目必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