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南周会员专享付费内容,当前是免费试读

它的城:我们与宠物友好城市的距离

责任编辑:戴春晨

独居青年小万与那只叫“大橘”的猫相遇,缘起一次偶然的下楼扔垃圾。

那天难得早下班,小万饭后提着垃圾袋走在小区里,身后窸窣的声响吸引他回头。一只毛色发亮的橘猫正“礼貌”地看着他手中的垃圾袋。

饲养过小动物的他刹那便懂了。急匆匆丢完垃圾,他纠结了几分钟,从家里冰箱掏出原本打算第二天做早餐的半个鸡蛋饼和牛奶。跑回小区的空地,这只橘猫也还在耐心等着。

细心投喂着这只脾气温和的流浪猫,小万并没有注意到邻居们已围在身后。从邻居们的交谈中得知,这只长毛橘猫是小区的“女明星”,只是通常出现的时间都和小万完美错开。

邻居们感叹着小万工作辛苦,也不忘夸赞他关爱动物的行动。这是平时工作早出晚归的小万,在陌生城市里难得感受到人情温暖的时刻。

这个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大源街道的小区,内有20只“收编”的流浪猫。小区居民自发聚集在一起,向小区管委会报备后,每日定时定点在小区内投喂,并自发捐款,帮助小区内流浪动物进行绝育、医疗救助、喂养及保护。

这是一个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城市缩影:人们为流浪猫提供食物和庇护所,而流浪猫则为独居的人提供心灵的慰藉。

工作的繁忙使得小万无力在家饲养一只属于他的小动物,但在这样类似“养宠”的关系里,小万获得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陪伴,也让他拥有了同邻里可以谈论的话题。

1824年,亚瑟·布鲁姆在伦敦的一间咖啡馆中召集了世界上首个动物保护团体——“PARPCA”。协会中的全职监察人员收入微薄,但他们仍不断地向大众宣扬保护动物。

城市中的小动物正逐渐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庞大的宠物经济也带来更多的社会议题。

如今,在友爱的城市里,越来越多市民意识到,城市不仅是我们的家,也是“它们”的家。

威尔士柯基犬在狗公园。(图/视觉中国)

不只是人的空间

据《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流浪狗数量就已经远远超过了4000万只,占全球流浪狗总数的20%。

流浪动物存在的原因是多样且难以考证的。遗弃、走失、原生繁衍等等要素,使得流浪动物群体在城市内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随着流浪动物不断增多,催生十分复杂的城市治理问题。流浪动物居无定所,在城市中缺乏天敌,且繁殖速度快,有一部分干扰到居民的生活,有些情况还会直接威胁居民的人身安全。对公共交通、疾病传播有一定的潜在危害。

城市如何面对动物,除了合规的流浪动物收容基地外,必然是无数个规范化、规模化的“友好单元”共创形成的整体。

其中最能体现城市对动物包容性的,不外乎是“宠物友好空间”。

城市内的“宠物友好空间”并不只是接受宠物进入,而是通过周到的设计,让人和宠物在同一空间和谐共处。

宠物友好空间可分为“全友好”和“半友好”两种,前者指宠物可落地奔跑、玩耍,以公园等开阔场地为主;后者则指宠物可入内但需放置在宠物车内不可落地,以商业综合体为主。

国内部分星巴克门店在户外区域设置宠物食盆和牵引绳挂钩,还为宠物提供了“无浓缩美式”(纯净水)。店铺内还有专属宠物的隐藏菜单Puppuccino(爪布奇诺)——一款不含咖啡因的手打稀奶油。

全国范围内,上海、北京、深圳是我国在宠物友好空间探索中的先行者,两地都存在着不少宠物友好空间,包括餐厅、咖啡厅、酒店等业态,还有城市公园和绿地、商业综合体、自然景区等场景。

例如,BFC外滩金融中心已有170多家店铺拥有宠物友好标识,是上海“宠物最自由”的商业综合体之一。除基础设施的支持外,BFC也会经常组织活动,包括宠物爱心领养市集、宠友会讲座、宠物互动比赛等,让宠物们也能社交起来。

在深圳,公司内擦肩而过的职场丽人,回家后可能立刻转变成最朴素铲屎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深圳养宠人群近60万人,宠物医院、诊所高达600余家。许多商场内设置宠物友好电梯、共享宠物车等一系列宠物友好点位。

据了解,在宠物保护与公益领域,深圳还专门上线了狗狗走失寻找、流浪狗领养等小程序,用户活跃程度相对较高。

今年以来,多个万亿消费城市如上海、成都、深圳都先后推出宠物巴士、宠物乐园、宠物商圈等规模化空间,强化宠物友好型城市建设。

消费者与爱宠一起在超市挑选宠物用品。(图/新华社)

除了一线城市以外,为适应养宠人士,多种规范化城市空间单元的创新,正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探索。唯有在多个业态中形成“宠物友好”的小微单元,才能系统性地解决城市内养宠可能面临的多个场景问题。

与其说城市正在实践“宠物友好”的规划,不如说这是“城市治理”与“养宠人士”的双向奔赴。

不只是“它经济”

据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养宠家庭规模从2022年的9800万户增至10565万户,85后-90后是养宠主力军;95后-00后是养宠“潜力股”;中老年在城镇养宠群体中比例增长快。城镇养宠人群中,80-90后所占比例高达77%。

“它经济”的兴起,使得宠物相关消费品成为消费市场的新秀。

《2023年宠物行业品类突围白皮书》显示,中国宠物经济发展进入高速期,从需求端到供给端都在快速扩张。2011年至今,我国宠物数量已近3亿只。宠物相关企业由于资本涌入,线上线下宠物服务业兴起。

不止是年轻群体在养宠物。天猫超市2021年7月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三四线城市宠物消费增速已超过一二线城市。其中,三四线城市老年人宠物消费增速同比达到450%,是城市银发消费增长最快的板块。

据最新数据统计,2022年宠物消费规模3117亿元,宠物经济产业规模达3960亿元。2023年中国养宠家庭规模破亿,宠物经济产业规模达5928亿元,同比增长20.1%;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114亿元。中国宠物市场呈现高度发展潜力。

巨大的商业机会背后,城市宠物友好究竟落实得如何,这其实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我们认为,“它经济”在消费市场的繁荣是一种结果,而非一种消费促进的手段,其依托的是宠物友好型城市内外大环境的共建。

从宠物经济的消费者层面出发,饲养者对待宠物的思维逐渐从“主从关系”向“家人、朋友”的角色转变,人们选择饲养的宠物类型也更加多元。宠物类型除了主流宠物猫、狗、水族以外,非主流的宠物类型受众也十分广泛,包含爬宠、啮齿类、两栖类等等。

比如,饲养爬宠消耗的时间、精力更少,但同时也能感受到饲养宠物的乐趣,是符合工作繁忙的“白领”的高性价比选择。

目前白领圈层流行的爬宠体现了生活美学新趋势。(图/网络来源)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是广义上主流的养宠城市,以上述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内动物与人关系的文章众多。“宠物友好”的评价维度也逐渐从单一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逐渐向法治、管理、居民养宠教育推进。

在海外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化较早,饲养宠物狗的时间相对较长,关于城市流浪动物的治理思维较为深入人心。这包括维护动物权利的意识,以及对违反法律规定的惩罚。

我国于20世纪末引入了动物福利的概念,但推广和实践的过程较为缓慢,社会公众对动物福利的概念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处置主要是依据自身的主观感受。

人们更关注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行动,以及如何保障流浪动物伤人事件中人的利益等等。近年来饲养动物纠纷频发,曾经的“罗纳威犬伤人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

法律的完善并非一朝一夕。当前我国已经在部门法中规定了饲养动物相关法律条文,大部分城市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地方性养犬条例,正逐步做到“有法可依”。

除了对家养宠物的重视,流浪动物在城市内的生存态势也不容忽视。社会上存在一些以虐待流浪动物为乐的群体。

流浪动物面临个体生存困境的同时,可能也会沦为个人利益所驱使的受害者。捕捉、偷盗、宰杀、食用流浪动物等现象时常发生。而城市内流浪动物的治理,目前较依赖公益组织、动物收容机构以及爱心人士。

自治的组织和群体发挥着重要力量的同时,由于组织人数不多,力量分散,无法规模化、标准化复制治理经验。

因此,我们认为,应成立自上而下的专业动物管理机构,从中协调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解决流浪动物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保障流浪动物在城市内生存的空间和权利。

同时,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往往很难将人类的利益与动物的需求结合起来。需要支持城市和社区中可持续地规划、开发和保护物种丰富的栖息地。

我们呼吁构建不只有人类的、不孤独的城。

(应采访对象要求,小万为化名)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