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丨洛城机密

人是一种矛盾的动物,一方面在固定不变的生活常规之中寻找安全感,另一方面又感到前者单调乏味,总要打破常规,追寻新鲜感。在我们的伦理框架中,能够安于前者的人往往是高尚的君子,有责任,有毅力,有恒心;倘若人生被后者主宰,我们会觉得这样的人近似寄生生物。我们既是宿主,又渴望寄生。

责任编辑:邢人俨

“某种程度上,我已经不断寄生于他人的瞳孔了。”视觉中国|图

“某种程度上,我已经不断寄生于他人的瞳孔了。”视觉中国|图

念小学的时候,每学期开学总会有医生来检查我们的指甲,为了确定我们的肚子里是不是有蛔虫。没有人希望肚子里有蛔虫,但因为那六边形的蛔虫药实在太好吃了,我们会借同学的修正液,在指甲上画出一条细细的白线。

理所当然的,寄生虫描绘了我对寄生关系的最初印象,听过很多可怕的故事,尤其听说当这种微小的生物钻进大脑,会造成癫痫、失明,乃至更严重的后果。寄生生物和宿主之间似乎总是敌对关系,很长时间,我也把自己放在宿主的位置,为了我的健康与安全,必须驱逐任何寄生生物。

但自然界没有伦理,伦理是人类社会依照自身的利益和偏好谱写的。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曾说,“要是你杀死了蟑螂,你成了英雄。但要是你杀死的是漂亮的蝴蝶,你就是恶棍。道德基于审美的评价体系。”对寄生虫而言,人体不过是蚯蚓的土壤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