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静 我这个人欠得很 | 2024青年力量

2023年,蔡文静凭借口碑电视剧《装腔启示录》被更多人熟知,剧中她饰演一名初入职场的律师,在种种艰难与暧昧中摸爬滚打。这是与她本人最贴近的角色,清醒、善良,在努力争取的同时又带着点乐天派。入行十几年,她有代表作,也遇到过瓶颈期,她善于时时自省,从中寻找表演和成长的答案,就像每一个试图在一方小天地里立足的年轻人。

蔡文静在综艺节目中演出 图/受访者提供

  

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张明萌 发自长沙

编辑 / 杨静茹 rwzkyjr@163.com

蔡文静嗓子已经哑了十多天。原本约定好的录歌行程被迫取消(她曾希望这一天来临之前嗓子能好起来),她转道接受针灸治疗,种下新的希望。最近,她用一个速写平板与人交流,用电子笔写下文字,根据心情用不同的语音放出来。心情不好是容嬷嬷的声音,心情好是一个小女孩在撒娇。

医生说她身体健康,但“操劳过度”,休息是最好的恢复方式。这恰恰是她现在最难做到的事情。最近她在参加一档节目的录制,原本规律的时间安排被练歌、练舞和录制拉满。她在语言学习软件“多邻国”上的打卡,从四五门外语降到一门。她自认肢体不协调,一边嚷嚷着要退赛,一边在跳舞上下苦功。在这次录制之前,她练了九个小时舞,喝了三瓶能量饮料,直到被舞蹈老师劝走。

节目播出后,围绕在她身边最多的词是“意想不到”。舞台上,蔡文静表演了意大利歌剧《你发火就爱生气》和中文歌《逝去的爱》串烧,她穿着中世纪礼服端庄唱完前半段,变装银色亮片连衣短裙唱跳完后半段。表演结束,她因得分超预期,坐在地上喜极而泣。“(那一刻)配得感丧失,但又快乐到不行,十分矛盾。”节目里,她会接梗,反应真实,表情生动,与她相关的标签是“蔡文静 喜剧人”。她说:“我在生活里就那样。”

装腔启示录 (2023)

2023年,电视剧《装腔启示录》播出,蔡文静饰演女主角唐影。唐影是一名入职不久的实习律师,经历着上司的甩锅、同事的刁难和意外的爱情,作为一名打工人,她在种种艰难与暧昧中摸爬滚打,试图找到立足之地。电视剧豆瓣评分8.1,蔡文静因此更为人熟知。她认为,唐影是与真实的她最贴近的角色。为了丰富唐影的个性,她放了很多生活里的性格在唐影身上,“你们看到搞笑的部分几乎都是我加的。”蔡文静说。

2014年,蔡文静靠电视剧《匆匆那年》的林嘉茉一角为人熟知。这些年,她演过校花,当过千金大小姐,做过白领、实习医生、百乐门舞女、法医、记者……但人们很少看到她剧集以外的消息。蔡文静藏在角色后面,在观众和合作伙伴的印象里,她高冷、疏离、低调,性格成迷。

她“把自我保护得很好”。她绝少社交,习惯独处。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表演之前,她没住过校。大学期间,室友是两个摄影系的女生,不是搞学术就是抓着她拉片。毕业后拍戏,拍完就回房间休息,只在开机宴、杀青宴和大家聚会。拍戏十几年,她很少主动认识业内的人。朋友说她“要么是业务能力过硬,要么是命好”。

拍戏候场时,她习惯看书。大三的外国文学课上,老师介绍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她因此拾起书本。最初,她喜欢欧美文学,还模仿类似的文风写了小说《逃出红房间》(至今尚未完结)。尔后一度沉迷三岛由纪夫和芥川龙之介的文字,被极致的情感和难以捉摸的人心掀起颅内高潮。兜转一圈又开始看当代文学,也爱上心理学。每看四五本书,就挑选一两本在社交平台分享读后感。最近,她因看到一条推文“女人不得不读的几本书”而投入伍尔夫的怀抱,在《奥兰多》的意识流里沉溺数月。

见我前,蔡文静超过24小时没说话,以保证采访时能正常交流。但她开口仍然沙哑,看来寄托于针灸的希望再次破灭。聊天过程中,她面前先后出现了温开水、胖大海水、润喉糖、咽炎片和薄荷糖,后来自暴自弃般嗑起了开心果和南瓜子。下一次录制,她将与一位实力派歌手合唱,这让她焦虑更甚,担心嗓子状况继续恶性循环。

但她还有更焦虑的事情——录节目耗去大量精力,她已经三个月没看书了。

以下是蔡文静的口述:

解题

我不是很满意我唱的那段歌剧《你发火就爱生气》,录的时候我排比较后,补个妆,简单开了一下嗓就上去了,喉、口腔还没打开。我声音应该更竖、更立体。专业学美声的人一听就知道腔体有问题,这不是我最好的状态。我曾经学美声,我同学看了说“你现在还能唱啊”,也没有人说“你唱得好”,(反响不错)是因为大家没想到,而不是我真的那么好。我会因为自己能控制的事内耗,比如这件事我可以更好,但是我没有表现好。

表演的架构是我提出来的,我想要一首美声和一首流行,流行要大家听过,但又没那么熟,我希望有更多老歌被大家看到。美声选歌时,我联系了以前学美声的同学,一起选了那首歌。我不会意大利语,网上扒下来一个音一个音学。

我从小就喜欢参加文艺汇演,组织大家跳舞。初中有艺术班,他们打扮得特好看,能歌善舞,文艺汇演时最强,我也想去。我文化成绩挺好的,爸妈希望我上重点高中,但我就想学唱歌。他们很生气,但还是让我去了。

去了以后音乐成绩常常是班上倒数,我没底子,视唱练耳很差。如果继续学下去,现在应该在教音乐。我们学校很少有学生能直接考进声乐系,只能去音教专业,更优秀的到钢琴系或者作曲系。

那时候班上有个男生学表演,老演学校的英语剧,带上我一起演。有一天,他问我要不要学表演,说我演得特别好,有天分。我相信了,改去学表演——哦,那个男生现在在教声乐。他后来考回美声,去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最近刚当上老师,我初舞台的歌就是找他帮我选的。

我和爸妈说,如果学声乐,以后就当个音乐老师。但如果学表演,无论在哪个学校,以后都可以当演员。一部戏那么多人,就业机会很高。爸妈觉得有道理,同意了。

其实我没这么想,我从小喜欢和我爸打辩论,经常辩一个主题。当时只是为了赢他们的逻辑,我想了一个逻辑,没有为自己负责任,更像在“解题”。

到现在都是这样,工作人员跟我讨论一些思路,明明是我自己的事情,但我跟分析别人一样,给他们想解决办法。我不喜欢我的逻辑思维用在自己身上。真奇怪,我这个人欠得很。

32岁后,我将这种思路用在了角色身上,我怎么解才漂亮?以前靠导演,但导演管全局,不对个人负责。我把角色解漂亮了也为剧集加分。

之前拍一部职场戏,前面一场戏,我被老板骂了,从办公室出来。导演设计是我去茶水间喝一口茶舒缓情绪,接一个工作电话。我说这个太常规了,不是女主最好的选择。真正让人佩服的是她被骂了之后直接走回工位工作,接电话,仿佛无事发生。

这是我演完前一场戏以后心里的那股气,心想老娘一定要干得更漂亮,堵你的嘴。不是骂完就蔫了,除非她是一个没用的人。但是没用的人根本没有和老板对话的权利。

《不期而至》里,女主角阮真真有一场戏,她各种被骗,车胎爆了,在大雨里弄轮胎。剧本是一直没弄好,她在路边坐,嗷嗷大哭,哭完了之后又坐回车里哭,我全部删掉。如果哭,大家会同情她、心疼她,但如果不哭,把轮胎换好,坐回车子里面拿出水,喝自己的药,吃自己的饭,吃完之后摇挡“啪”上路了,观众会爱上她。我们想要看到的角色一定是和我们很像、但又高于我们一点的人。

不过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肯定崩溃大哭。我在生活中是一个小怂包,你跟我生活不会爱上我,顶多觉得我好笑。如果你有天大的事情,肯定不会想跟我一起面对。我没吃过猪肉,但看过猪跑,我知道应该怎么样最好,但是生活里做不到。

蔡文静 图/受访者提供

开窍

2021年,一下播出了好多部我演的戏,像《阳光之下》《紧急公关》《大侠卢小鱼之夕阳红战队》《玲珑》《光芒》《好好生活》……有几个角色一直被观众议论台词不对。这让我非常矛盾。那几部戏在拍摄现场我一直被夸,导演说我台词松弛,男主角和我对戏,导演说:“看看蔡文静,台词很松很舒服。”结果播出后观众说我“台词很烂”“没节奏”“说不清楚”……各种声音让我对自己的标准产生了质疑。我看也觉得不好,但为什么在现场感觉好呢?拍了这么多年戏,从来没有这样的声音传到耳朵里。我要找到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我找到了。影视剧是一个集体工作,如果所有人说词都铿锵有力,只有一个人很松弛,自然就显得弱。如果是生活流的剧,那咬文嚼字的演员就被出卖了。所以不能只看自己的戏,还要看所有人的戏,他们怎么讲话、怎么演,再调整自己的表演方式,才能平衡。

我一直喜欢台词松一点,甚至带点口音,崇尚越自然、越松弛越好。在不停接受市场考验后,我才明白我之前对表演的认知、对怎么演绎角色的认知、对播出后观众的认知都有偏差,表演要自我,也要客观,不能完全自我了在那儿孤芳自赏,观众不知道你在干什么。我一直在修复这件事情。《光芒》里有场哭戏,我很投入,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讲话断断续续,制片方让我重配,连贯一些。我不同意,我说那是最真实的表演。但播出后观众说:“女主角都忘词了还在演什么?”原来我在自嗨,观众根本接收不到。不是我不能像别人那样讲台词,而是我没有意识到这个点这么重要。

我以前演的角色,像费俪娜、林嘉茉这些,都飞扬跋扈,很有锋芒,调高嗓门去讲话。但那年有些角色比较安静,讲话节奏慢一些,失去了锋锐的个性,台词不太好掌握。以前我喜欢把角色的诠释放在声音塑造上,虚弱就有气无力,痛苦就讲话慢,但应该从行为、逻辑线和眼神等微表情上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性格。

我现在会根据不同的戏去平衡表演。再去演那年的戏,我会完全不一样。不是花了多少功夫去练习,而是改变了意识。对一个演员来说,一定要到某个时间点才能触发意识的革新。表演开窍就是意识对了,意识对了怎么做都对。在疯狂播出很多戏的那一年结束后,我开窍了。

大学时,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老天爷赏饭吃的人。演戏好像是我对它有感觉,但只是单箭头。我有很多的情感可以表达,对很多东西敏感,但无法准确传递。有同学很轻松就能让别人共情,但我的表演更自我感动。看回放,我觉得自己好丑、演得好差,很难过,非常挫败,不适合干这个,但我又很喜欢。

在学校,有很多剧组来选角色,选角导演走进来,看我们上完课点几个人出去。我入选率非常高。试戏的时候,争取上的机会也比较多。挺多人认可我、喜欢我,好像我没那么差,这疗愈了我认知中的不好。

但我去看片场回放,每次看完都很郁闷。我看电影、电视剧里成熟的演员表达,脑袋里想象的是张曼玉,但眼睛里看到的是大二大三的自己,落差很大。于是一次次分析哪里做得不够好。都是哭得稀里哗啦,那微表情需不需要调整,克制一点还是放大一点,肌肉怎么相应调整……我现在和以前最大的区别是准确率变高了,这是经验、不停的自省和对比带来的变化。在2021年之前,我都是走一步看一步,2021年到现在,我知道方向在哪里了。

蔡文静 图/受访者提供

该长大了

节目里,我很多搞笑的片段被大家看到,那是最真实的我。连我小学同学都发信息,说:“这么多年你一点没变啊。”我内心一直都没长大,虽然我34岁了,但刚跟我接触的人都觉得我在为人处世和生活中是一个嘻嘻哈哈的活泼的状态,没那么成熟,喜欢有趣的事儿,喜欢无厘头。我一点也不文静,除非不开心。

很多人觉得在这个行业里,每个人都经历了更多的磨砺,但我过得很简单,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里,我非常不自在,感觉有各种各样无法解决的情绪。今年我才学会组局,叫大家吃个饭,结果没发地址没发时间,差点把别人搞生气了。我社会性很弱,感觉把自己保护得很好。

维持这样的生活,我付出的代价是认识的人很少。我反省了一下,如果愿意多认识点人,把自己打开一些,是不是能拍得更好?我试着多出去,发现很多人只通过荧屏形象认知我,以为我高冷,一些活泼的角色不会想到我。原来社交也是一个名片,可以把自己递出去,但我以前从来不递。

社交会让我痛苦,但痛苦是在出门前,紧张、害怕、焦虑,一百个不想去。坐上桌子后我就不痛苦了。发现大家挺好的,没有人难为我,每次都挺开心,还能认识几个好朋友。也碰到过不开心,那我做自己,完事儿了知道这个人不喜欢,以后不要合作。

我最近在录一个脑综,很像玩桌游。我进去以后整个人都崩塌了,我经常相信别人,但又被出卖,或者那是人家下了一局棋,我最后才知道自己是一个棋子。我发现自己长大好多。

蔡文静 图/受访者提供

我不认为这是坏事,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你看过《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吗?那本书讲世界变成游戏,我们在不停玩游戏,但至少要做一个玩家,而不是一个纯天然的有机蔬菜,在里面当道具。

我非常爱心理学,也很喜欢看不同的书,在各种电影中看过人性最肮脏的一面和人性更纯洁的一面,我对人性和社会有接受度。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各种事情,但我不愿意把生活过复杂。日常状态下,我比较轻松,在复杂的事情里,我可以按我看过、学过的东西去烧CPU,但我不愿意。这是我现在在解决的问题。

录节目会有人说你多为自己争取一点,会让自己更好,但我又不愿意。可能在各个环节上都有更好的方案,但会侵占别人的利益,那我永远都会选择让利。我的MBTI人格测试(16人格测试)测出来是ENFP竞选型人格(快乐时)和INFJ提倡者人格(其他时候),在竞争中,这种性格不占优势,会很痛苦。

在面对利他和利己的选择时,如果不是特别底线的事情,我下意识会选择利他,我性格上不喜欢和人争,有人争一般也会主动让给别人;如果碰到利他不是我真实想法的时候,我也会为自己争取,试着利己一把,但我也会想单纯利己我自己心里过不过得去,如果过不去,那就算了,不如选择利他。

还是2021年,很多观众议论我的表演,拍戏时也有人说我应该多和群体在一起。但我喜欢独处。我想搞清楚是什么导致了我和别人认知的差异?到底怎样才对?我去看了《乌合之众》,我想知道我应该去做一个从众的人还是做一个比较自我的人。自我一定舒服,从众从眼前利益看不舒服,但从长远来看是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呢?

看完我觉得不用从众了,因为长远也不会快乐。人还是要取悦自己,从众的效应最后就是吞噬自我。

我的道德感特别高,这方面的事情我不能将就。比如用一些出位的方式出圈,那是在侮辱我的尊严。我不会为了效果放弃自我本真善良的东西。观众看到你图什么?还不如图个真实。讨厌要被讨厌得清清楚楚,喜欢也被喜欢得明明白白,不是喜欢我半天,结果喜欢了一个fake(假象)。这几年舆论对我的声音越来越多了,更多人讨论我的时候,我才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我特别不能容忍别人骗我。2014年我租钢琴,有1000块押金,用完了我送回去,押金一直没退。打电话他说这个月手紧,我说我要在微博曝光你。再打过去就空号。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你可以说公司好可怜,差这点钱就能盘活了,那我一定会给。但你骗我就是不行。

也许是因为我道德感高,有利他主义情结,我愿意提供情绪价值,也愿意在一些选择上往后缩。但这一切如果不被理解、被误读,我会很难过。比如网友说:“看到蔡文静搞笑我好心疼,为什么总是要照顾别人的情绪,活得累不累。”我很不开心。我就是单纯喜欢开心和简单的氛围,没有在讨好和取悦他人。我有能力在管好我自己的同时让大家开心,我不累。

我入行十几年了,这个行业的变化快到感觉跟不上脚步,不知道市场在选择什么、喜欢什么,自己在这个行业生存的时间和精彩程度好像不太能把控。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走得好就多走走,走得不好就让自己舒服地走。

舒服地走,听着不太好听啊。(笑)


南方人物周刊“青年力量”始自2005年,是由主流媒体发起的年度青年菁英人物策划,旨在寻找在各专业领域中有杰出表现的青年代表。

“2024青年力量”由南方人物周刊发起、青岛啤酒特别支持,以“讲究不将就”为主题,将集结来自文化、艺术、体育、演艺、音乐、商业等领域的青年代表,诠释以热爱突破迷茫、用坚守战胜浮躁的不将就人生。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