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心血管畸形的农村女孩,18年后再次发病

再也没有比爱更理性的动机了。它使爱与被爱的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容易忍受……爱是让我们过得更好的唯一出路和希望。
—— 《隐墙》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吉林四平

责任编辑:陈雅峰

刘福成去世后,红旗村的老屋只剩于金霞(左)和刘帅两人居住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图)

生下女儿后,于金霞的生活似乎变得更艰难了,原本勉强能够维持生活的家庭变成负债累累,她多了一个需要操劳照顾的对象,但她从没后悔过,“生了后啥悔呀?”

“我总感觉我闺女好像还行。我闺女在我跟前,感觉娘俩是个伴。”

病婴

再次怀孕后,于金霞犹豫过生还是不生,那年她39岁,算是高龄产妇。她和丈夫刘福成已育有一子,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年代,他们没想过要第二个孩子,况且家里困难,也养不起。但万一是个闺女呢?于金霞想,她没舍得流产。2005年正月二十三日,她生下了女儿,与儿子刘丰相差17岁。

这个孩子自从出生就格外脆弱,身体瘦小,胳膊腿儿精细,显得脑袋大大的,总是生病,患上感冒时病情都比别的孩子严重。于金霞记得孩子成天哭,“可就是哭她也不得劲儿啊。”一个多月大时,镇上的卫生院检查发现,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具体是什么病,卫生院给不出答案,夫妻二人开始带着她四处求医。

刘福成一家生活在一个名叫“红旗”的村庄,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孤家子镇。在于金霞的印象里,家乡一贯贫穷,“哪有过钱呀!从我记事起,这地方没有变得比较好的时候。”四平市在吉林省的边缘,挨着辽宁,孤家子镇在四平市的边缘,镇上到四平市大约70公里,到长春市大约120公里。为了给女儿看病,几乎没出过镇子的于金霞跟着丈夫东奔西跑。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诊断是孩子患有永存动脉干——少见的致命性心血管畸形,原始动脉干没有分隔成主动脉和肺动脉,而以共同的动脉干形式跨于两心室之上,意味着身体各处供氧减少,心脏承受更大的运作压力。这一疾病死亡率高,手术难度大,即使是长春的医院也无力接治。直到2005年底,刘福成夫妇带着孩子找到了沈阳军区总医院(现名为“北部战区总医院”,下文统称现名),东北三省心血管外科最好的医院。

于金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在村里,贫穷是一种凋敝的气象,人有土地就饿不死,而在医院,贫穷具象为欠条和欠款通知,病情的紧迫令人无处可逃。多年后回想那时候的情景,于金霞的语气依然是慌乱的,“谁家有那么多钱?谁能治得起?”

刘福成把家里的8“亩”地(当地习惯用“亩”指代1000平方米)承包给别人,换得8000元。又借遍亲戚朋友,凑了6万多元,在刘福成的一个笔记本上,借款记录共有53条。

但钱仍然远远不够,“6万多块钱几天的工夫就没了。”2006年1月11日,北部战区总医院时任心脏外科主任朱洪玉为孩子进行了手术,之后孩子被转入ICU重症监护室。一名韩姓医生解释,虽然手术成功,但肺压高,无法自主呼吸。在监护室,孩子一天的医药费约2000元,而刘福成家种地一年的收入不过三四千元,夫妻俩在监护室门外看着女儿流泪,室内室外都度日如年。

刘福成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求助上。2006年1月14日,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国内地首富的消息,便鼓起勇气给这位富人写信。他在信中反复写道“求您了”,“我听说沈阳一家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患病女孩,在她最困难的时候,一个好人捐款10万。我多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好心人来救我的孩子啊……”

一个农民给首富写信,毫无疑问是异想天开的举动,可是刘福成很认真地期盼回信。信寄出四天后,他发现信息有误,又寄出一封补正的信,“第一封信留的银行卡号码错了,怕人家给我邮钱收不到,赶紧补写了第二封。”

直到2006年1月20日,刘福成一封回信也没有收到,女儿的名字却已经被记在医院通报欠款情况的黑板上,可能就要停药。刘福成走投无路,又向他看到首富消息的那家报社求助。后来的事情超出他的预想:他们报道了这件事——“农民向富豪求助救女”,这条新闻随后又被多家媒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