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外人”涌进威尼斯——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精彩看点速览

策展人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希望给那些“外人”(流亡者、边缘化群体、移民、性少数群体……)更多的机会,他希望在威尼斯双年展的舞台上呈现更多酷儿艺术、原住民艺术和外来艺术,把那些过去被忽视和排除在艺术史主流之外的人纳入展览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意大利威尼斯

责任编辑:杨子

德国国家馆内,艺术家耶尔·巴塔纳(Yael Bartana)的装置作品 (Andrea Rossetti/图)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威尼斯双年展,无疑是全球范围内的当代艺术盛事,每届的主题,也都可视为对时代的一次回应。策展人给出命题,全球艺术家作为考生交出自己的答卷。2024年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题目变得更加尖锐、挑衅、直面冲突。

“Foreigners Everywhere”在中文的官宣稿里被翻译成“处处都是外人”,但这句英文原文的“所指”和“能指”要复杂得多,它既可以表达原住民视角的“到处都是外来者”,也可以表达外来者视角的“在哪都是异乡人”。

给出这道命题的是来自巴西的策展人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他日常在巴西主持圣保罗艺术博物馆的工作,以擅长融合历史与当代著称。他毫不讳言,这一主题并非他的原创,而是来自法国的艺术家团体克莱尔·方丹(Claire Fontaine)的一组作品。但这句话也不是克莱尔·方丹的原创,而是2000年之初意大利都灵一个组织的名称,该组织的宗旨是反对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自2004年以来,克莱尔·方丹一直在制作系列霓虹雕塑,这些霓虹雕塑就是用全世界不同的语言表达出“Foreigners Everywhere”的意思。

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主场馆军械库的外部,你可以看到这组霓虹雕塑,并为之震撼,不同颜色、不同语种的“Foreigners Everywhere”悬置在船坞的上方,如同悬浮的弹幕,它们表达的是完全相同的意思,却呈现出无法互相沟通的形态。在水中,是这些弹幕的倒影,抖动着,模糊着,仿佛一句句曲解。

对于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来说,“Foreigners Everywhere”正是现在全球众多危机的一个注脚,但除此之外,他提出这个命题还有着更具体的目的,他希望给那些“外人”(流亡者、边缘化群体、移民、性少数群体……)更多的机会,他希望在威尼斯双年展的舞台上呈现更多酷儿艺术、原住民艺术和外来艺术,尤其是当下被热议的“全球南方”思潮,把那些过去被忽视和排除在艺术史主流之外的人纳入展览。这些小众而前卫的艺术家本该更加有名,佩德罗萨说,此举是一种“还债”。

陈世英个展《超越》展览现场,慈悲圣母教堂,威尼斯,2024 (FedericoSutera/图)

贝林德《避难之城Ⅲ》

比利时艺术家贝林德·德·布鲁伊克(Berlinde De Bruyckere)为圣乔治·马焦雷修道院专门构思创作的展览《避难之城Ⅲ》,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期间最震撼、最受口碑褒奖的展览之一。跟那些内部深色木质、视觉古老暗沉的教堂不同,始建于1559年的圣乔治·马焦雷修道院用了大量白色和浅色的大理石来做内部罗马廊柱和地板,恢弘的结构和大量的天窗设计,把威尼斯明媚多变的天光引入室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作为16世纪建筑大师安德烈·帕拉蒂奥一生的最高成就,这座大教堂也为后世的艺术家留足了空间,当代艺术品放入其中,毫不违和。

针对这个空间,贝林德做了一系列综合材料的大型雕塑,步入教堂即可看见一尊人体,头颈低垂,站立在金属残碑的顶端,其身体被织物覆盖,不辨男女,织毯下露出赤裸的双足,双足紧张蜷曲,仅趾尖着地,似无立足之境。因为身处教堂空间,这尊雕像当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从十字架上被卸下的基督,但同样也会让人想到战火中幸存的受难者、流离失所的灾民,以及一切被侮辱和戕害的生命,矛头直指当下。

这样的受难者雕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