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户外音乐节变迁史

摩登天空主理人沈黎晖曾在采访中说,中国音乐节不是嬉皮一代的产物,而有点像享乐一代的产物。

“2018年以前音乐节更多地会去挖掘一些有意思的、好玩的乐队,但现在可能大家都请当红的、有流量的为主,忽略了这些。”

“音乐节对我们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乌托邦和结界,看live回来会有身体和精神的后遗症,但没有live和在其中的朋友,生活会更痛苦,更孤独。”

责任编辑:李慕琰

2018年4月29日,苏州,崔健压轴迷笛音乐节主舞台。(视觉中国 图)

2000年4月的最后一天,北京香山脚下,一场完全免费、即兴而起的“音乐节”正孕育而出。这场音乐节由迷笛学校举办,本意是学生的汇报演出,举办地就在学校的礼堂内。

初夏燥热,校园里蒸腾着青草与荷尔蒙的气息,冰凉的免费啤酒安抚着躁动的心,24台音响汇聚成巨大音浪。

当时的举办地迷笛音乐学校礼堂的外面就是工地,热闹的音乐吸引了民工师傅,他们光着膀子,搭起梯子趴在墙头听。“我说进来吧哥们,然后他们全部进来了。” 迷笛音乐节创始人张帆曾在采访中回忆,“音乐就是这样,自由,没有等级,没有富贵贫穷,是最直接最朴实的事情。”

在欢呼与喧嚷声中,台上33支乐队近乎疯狂地表演,台下闪过亢奋的脸和舞动的肢体。多年后有人回忆,那两日时光简直如同乌托邦。

千禧年伊始,中国户外音乐节拉开了序幕,至今已经走过二十余年历史。到2023年,据统计,全年实际落地的音乐节数量多达560场,相当于全国平均每天都有1.5场音乐节正在上演。

“音乐节其实是一个文化节日,或者说大家比较有期待的一个游玩的概念。”作为多个音乐节的主理人,马武观察到,2018年以前的音乐节更加多元化,“好玩一些”。近年随着音乐节数量井喷,“导致供大于求,慢慢地市场弊端就会出来”。

摇滚复出,盈利百万

追溯中国音乐节的历史,1999年7月,在北京日坛公园举办的首届“喜力节拍99夏季音乐节”,算得上是中国内地第一个由国人主办的户外音乐节。

2000年迷笛音乐节的出现,则开启了21世纪初中国户外音乐节从沉寂到喧腾的序幕。首届过后,连续三年,迷笛音乐节继续在校园里举办,影响力逐渐扩大,并且在2004年时来到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举办了首次校外演出。这也是迷笛音乐节第一次公开出售门票,票价10元。

与迷笛音乐节同时期的,还有诞生于2002年、由"摇滚教父"崔健牵头的丽江雪山音乐节。在海拔三千米的风雨之中,几千名乐迷前来观演。流行歌手与摇滚歌手同台献技,一位纳西族老艺人清唱了音乐节主题曲,歌声与静默的雪山和空旷的四周融为一体。当时正是崔健倡导的“真唱运动”如火如荼之时,在音乐节舞台上,他宣称嗓子是人类的第一件乐器,并指责当时的春晚和《同一首歌》节目是假唱的代表。

崔健憧憬中国有一天能办一个音乐节,有上百万人参加。和早期的不少音乐节操盘手相似,他也有一个“伍德斯托克情结”。

1969年,正是嬉皮当道、“摇滚有理”的年代,美国伍德斯托克举办了为期四天的音乐节,40万乐迷体验了狂热的音乐生活。李安导演的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也曾记录这一人类历史的奇观。

李安导演的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剧照。(资料图)

李安导演的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剧照。(资料图)

中国的摇滚青年大多滞后地经受过伍德斯托克录像带的精神洗礼,他们向往着那种象征爱与自由的乌托邦,但不敢相信那一切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