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战友”:当两位单亲妈妈选择共居

女性之间搭伙同住的方式为单亲妈妈提供了一种对抗风险的新选择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陈雅峰

薇薇(左一)、米米(左二)、悠悠(中)、叮当(右二)、丹丹的合照(受访者提供/图)

野草和彼岸花

南京市郊一间120平方米的公寓内,住着5位女性。离异的单亲妈妈薇薇带着一个女儿,丹丹带着两个。

“短发”就像这个新式家庭的家徽。除了“铁悠悠”坚持不剪(丹丹一个女儿的绰号),其他4人都是短发。薇薇和丹丹以开玩笑的语气解释道,“这么多人留长发,家里下水道不会堵死吗?”

因为“短发”且“住在一起”,两人在社交平台上常被误认为是同性恋。反复澄清这个问题,让她们略感疲惫:“人们对同性之间的真正友谊缺乏想象力。”

薇薇是安徽人,今年41岁。大学毕业后,她一直留在南京当中学美术老师。因为不想过被家人安排的生活,即使离异并独自抚养女儿,她也不愿回到家乡。女儿从小身体不好,她“不喜欢麻烦别人”,总是一个人带女儿看病。

32岁的丹丹出生于江苏句容茅山的村庄,在“放养型”教育下长大。走出山村、为爱回乡、自主创业,丹丹做事风风火火,决心难被别人改变。离婚后,她在南京开阅读馆。

2021年,因为合作一个童书项目,两个异乡人在南京见面。图书绘画人薇薇戴着黑框眼镜,身着休闲服,提着两杯咖啡走进一个乱糟糟的办公室。图书顾问丹丹窝在角落。她身材高挑,穿着小西装,起身准备给薇薇泡茶。虽然看上去不像一类人,她们却从中午聊到午夜。

“我们相见恨晚。我们的原生家庭如此迥异。但经历了婚姻和孩子,各自长出的价值观却特别一致。”丹丹回忆。两人都有志于终生投身教育行业。她们都希望离异后能对孩子保持“高陪伴、高关注、低要求”,尽量拓宽其视野。朋友和爱人,则被期望“有深度的灵魂交流,不是单纯因为孤独而陪伴”。

另一个粘合剂是单亲妈妈所带来的难题。

分身乏术是道大槛。薇薇的女儿米米上一年级后,准时接送孩子和工作变得难以兼顾。丹丹的女儿一个比米米大一岁(悠悠),一个小一岁(叮当)。创业初期,丹丹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她们。对于女儿的述情障碍(无法适当表达自己情绪的心理特质或症状),丹丹感到无助。拥有心理学双学位、善于沟通的薇薇提出的建议,让丹丹看到了希望。

“帮我管管小孩吧!”初识后,丹丹曾向薇薇发出多次请求。薇薇也希望孤独的米米有人作伴。下午5点到晚上8点半,薇薇托管照料的女孩,渐渐从一个变成三个。她拒收朋友的托管费。两家人一起出门玩时,丹丹总是主动包揽费用。她有时来薇薇家住,偶尔也邀请前夫来听取薇薇的育儿经验。

薇薇承认,她们确实在相互利用。“被利用不是贬义词,这说明你有价值。如果丹丹是一个只爱吃喝玩乐的姑娘,我不会和她交往这么深。如果我只是个家庭怨妇,她也不会和我有连接。我们有清晰的共同目标:赚钱、养娃。”

两人的事业从2021年开始交融。为了获得灵活的工时,薇薇辞去学校的职务,成为丹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