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电影不行了吗?十年兴衰,黯然落幕

名字、海报、前六分钟,被业界称为网大“三板斧”。制片人安亚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业内喜欢跟风,院线上什么,网大就跟着上,喜欢“蹭IP”。

一些比较狠的投资方,会花80%的钱在前六分钟上面,剩下20%的钱随便拍。

“短剧现在还是不要去碰,这个市场我们网大经历过了,太像了。”

责任编辑:李慕琰

“我们现在在拍短剧,今年没拍网络电影了。”一位浙江影视公司的制片人、导演如此回复南方周末记者。在他的社交平台,分享短剧的日常已经替代了分享网络电影。

十年前,网络大电影(后称“网大”)的概念由长视频平台提出,被平台寄予补充内容资源、提高会员数量等期望。

网大,顾名思义,也就是在网络平台发行、播放和分成的电影。这一模式有别于院线电影,它有更低的制作成本,更短的拍摄周期,更快的回报以及更宽松的审核标准。2019年,网大改名为“网络电影”。

导演、制片人李冠志的十年网大之路,见证了这个行业变化的缩影。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他正在福建拍摄一部主旋律的院线电影。“我应该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冠志回忆,那时他拍电视剧的收益下滑,开始将视线转向这一新兴事物。网大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概念,一开始圈内人习惯称之为“新媒体大电影”。

低门槛的网大给了相当多从业者拍摄长片的可能。李影是科班出身,2012年开始拍电影。在他看来,影视行业的导演,基本都是先有影响力的作品,再去和院线公司谈合作。“网大的概念其实蛮有创新意义的,间接地给很难拍这种片子的导演提供了机会,很少有人就给你那么一大笔钱去试试院线。如果没有网大,一大半的人基本上没机会拍电影。”

“院线电影资源是非常难拿得着的,但是网大资源容易拿。”李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曾独立操盘了一个网大项目,不过以失败告终。当时的热钱来自一位金融圈人士,对影视宣发建议并不在意,结果可想而知。

2016年,某部网络大电影的演员试镜现场。(视觉中国 图)

2016年,某部网络大电影的演员试镜现场。(视觉中国 图)

当时,在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三家头部平台的推动下,网大的评级体系和分成标准逐渐完善。头部网大的投资规模从几十万涨到几百万,后来甚至高达几千万。2016至2018年是网大的巅峰时期,每年都有1500部左右甚至2000部以上的新片上线。随之而来的是平台会员数量的增长,2018年,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的付费会员数量超过了8000万。

之后,随着制作成本上升和政策收紧,加之疫情影响,网大的数量开始锐减。据云合数据统计,2019年和2020年,网大上新数量分别为789部和769部;2021年跌至551部;2022年继续下跌至388部。《2023年网络电影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显示,2023年上线的网络电影仅241部。从头部项目的收益情况来看,2021年分账千万的网大有78部,2023年仅有36部。

如今,长视频平台会员增长乏力,短视频平台使用时间与日俱增。网大从业者要么奔向院线,要么投身短剧。2024年,网大概念提出的第十年,在短剧等新形式的冲击下,正在慢慢走向衰落。

关键的“前六分钟”

2015年4月在网络上线的《道士出山》,拍摄时长仅8天,凭借28万元成本拿下2400万元票房。很快,制作方又在当年的6月、11月和12月先后推出了《道士出山2》《道士出山3(上)》《道士出山3(下)》,平均时长六十分钟。值得注意的是,同年7月上映的院线电影《道士下山》,从2013年11月开始备案立项,片方最后仅分账1.5亿元,难以覆盖高昂的成本。

低成本高回报的模式,让网大很快受到各方追捧。会员观看分账和广告分账是网大的两种基本盈利模式,前者占主要比重。根据片子在平台的内容评级,每次点击基本可以分到1-3元不等,前六分钟播完即可分钱。

一开始,一部网大的制作成本通常不足百万,从剧本、设备到演出人员、后期制作等,片方都在控制成本,极力省钱,将拍摄周期尽可能缩短至十几天内,片名和题材尽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