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近代实业第一人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为了这个梦想,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为了这个梦想,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胡适这样评价张謇。

失败的英雄,往往比胜利的英雄有着更丰厚的人生境遇和悲壮色彩,张謇的独子张孝若对胡适“失败的英雄”一评不但并不介怀,反倒深有同感,“你说我父为失败的英雄,这话确当得很,就是我父本人也承认的。因为他生平志事没有实现的,何止百分之八九十,只遗留了许多实地测验的具体计划。数十年来,他想办地方普及教育和民兵制度,没有成功;他想办通海一带大电力厂、大纺织印染厂,没有成功;他想垦辟沿海几百万亩的荒田,没有成功;他想疏治淮、运、江、湖、松、辽诸水道,没有成功;他想实现棉铁政策,改革盐法,和划一度量衡,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不是失败吗?”

这话对了一半,有时候没有成功,也并不完全是失败。孙中山接见张孝若时曾题赠过一幅照片给张謇,他谦虚地说:“我是空忙。你父亲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1937年,中华书局刊行的《中国百名人传》中,起为黄帝,末乃张謇。

如果说城市也有血脉的话,那南通的血管深处,永远活着一个张謇。这个城市里有个说法叫“一山一水一人”——山是狼山,水是濠河,人是张謇。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南通仿佛是一个黄金城市。举国动荡,这个江苏一隅的县城却在张謇的主持下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善的城市系统。

张謇在20年间所参与的企事业数量高达180余家,囊括工业、垦牧、交通运输、金融商贸、商会民团、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当时的中国制度缺失,前途茫茫无着,张謇却在南通建成了相当完备的经济、文化、交通水利、医疗和慈善体系,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社会井然有序,风气也清明淳朴。许多社会学者被吸引,前往南通考察,南通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即使到现在,大多数南通人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生涯还都是在张謇创办的学校里度过的;大多数南通人家都至少有一个亲戚在张謇创办的工厂里工作过;大多数南通人最常去的电影院是更俗剧场,张謇当年在这里接待欧阳予倩、梅兰芳、袁克文……大多数南通人都在濠河岸边的公园里散过步,晒过太阳,打过水漂,这个公园是张謇当年规划的5个城市公园之一,公园里有座叫“濠阳小筑”的宅院,是张謇晚年的家。

大生二厂

大生一厂的钟楼

当年张謇建的垦牧小学

张謇时代的南通

逃离官场的状元

1853年7月1日(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直到张謇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

张謇4岁时启蒙,5岁入塾,聪慧过人,但是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也就是所谓“冷籍”。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为了取得应试资格,张謇15岁时由他的一位老师宋琛安排,结识了如皋县的张家。张家同意张謇冒充自家的子嗣报名获得学籍。16岁,张謇考中了秀才。

但是从此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连续索要钱物,最后索性将张謇告上了公堂。这场诉讼延续数年,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到了汉城,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并受到了光绪的帝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