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打量民族企业家——专访杂文家鄢烈山

正因为那些人有济世情怀,所以能够善待工人,能够做慈善事业,能够去做教育,也不会搞假冒伪劣产品搞得这么厉害。

今年年初,一段窄窄的铁轨让杂文家鄢烈山感慨不已。

那是在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在参观“个(个旧)碧(碧色寨)临(临安,今名建水)屏(石屏)铁路公司旧址”时,他发现这里的铁轨格外与众不同——窄,比标准铁轨窄,甚至比阎锡山在山西的窄轨都要窄。这是因为当年商绅集资修建,是为云南争权益,也是为中国争权益,修成“寸轨”不仅是为了因地制宜节省成本,更是为了不让当时在越南殖民的法国人的滇越铁路公司染指中国。

他感慨:这样的地方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呀,但它不是。

鄢烈山想到了历史上的那些民族企业家,他感叹至今宜昌都没有一块粗糙的纪念碑来纪念卢作孚,来纪念那场惊心动魄的“中国敦刻尔克”——宜昌大撤退。

在他看来,历史上的民族工商业者的历史地位需要重新审视,他们的身上有若干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今天借鉴:不耻从商,“实业救国”,做改良社会的理想主义者;不耻言利,在商言商,理直气壮争经济自由;共生共赢,劳资两利,明智处理己与人、近利与远功的关系;支持法治,反对专制和暴力,支持民主宪政;重视人才养育,致力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创新取胜,在科技研发和管理制度的改进上永不松懈。

那个时候是军阀混战,其实比管制好

人物周刊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重新审视民族资产阶级这个概念的?

鄢烈山:我是写杂文的,有一种问题意识,就是对现实问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