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历史小说如何写出岭南的独特质感

“对美食的态度一定代表了对人生的态度,对美食的要求高,说明你要过一种精致、松弛的,能静下心、专心去享受的生活。对于现代人,尤其都市人来说,这种态度弥足珍贵,它能帮我们治愈或抵御很多的都市病。”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浪潮,但我们可以在浪潮中拼搏、游泳、挣扎。我想写的就是这种挣扎感”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受访者提供/图)

写完《食南之徒》后,马伯庸多年的减肥成果毁于一旦。

马伯庸爱吃,十多年前他就想写一本以美食为线索的小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广州北京路口的南越王宫博物馆(2021年,南越王博物院成立,由王宫展区和王墓展区组成,原南越王宫博物馆改为王宫展区)参观,在展品里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线索,习惯性顺藤摸瓜,竟发现一个上古大瓜。

西汉年间,汉朝使者唐蒙发现一味名为蜀枸酱的美食,他一路追踪食物的来源,从长安到巴蜀、经夜郎,再到南越,最后促成了汉代统一岭南的进程。“因一种食物而被灭国,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例。”马伯庸在后记中写道。两千年前,南越因一份美食而灭国,两千年后,这片土地上的广东人每天吃早茶,慢悠悠地从上午坐到中午。似乎对岭南人来说,美食不可辜负。

《食南之徒》于2024年出版,主人公唐蒙摸鱼躺平,一心只为追求美食,一路走来却也为了友谊和承诺一次次地行动。有人问他,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我说我是为了蜀枸酱,你信吗?”唐蒙如是说。好像在他的人生价值排序里,功名利禄、修齐治平,都远远比不上一份蜀枸酱承载着的真心。

“唐蒙就是我呀,”马伯庸说,“我就是这种躺平的人,喜欢吃,喜欢享受,胸无大志,但又会对感兴趣的东西钻到底。”

对这位广受市场欢迎的历史小说作家而言,宏大与细微并非历史叙事的二选一问题。“我们既要有一种宏大的眼光去看整个历史的趋向,同时也要有能力、有意愿去看到这种宏大叙事之下一些细微的分子的变化,”他说,“你只有理解了这种细微的变化,你才能够理解每一滴水的性质,才能明白长江是朝着哪个方向流动。”

《食南之徒》结尾,唐蒙站在珠江边看着番禺城。他摘下路边的栀子花,松手,花瓣落入碧绿的江水里,河流会带它走。

以下为《南方人物周刊》与马伯庸的对话:

南越国,吃的雕琢

南方人物周刊:《食南之徒》的诞生跟多年前你到南越王宫博物馆参观有关,当时是什么情景?

马伯庸:这本书在2016年已经有了雏形,我想写一个古代美食故事,但不能只写美食。所有的故事,它应该有一层底色,这个底色我当时还没想好。后来带着这个疑问,每年去广州都到南越王宫博物馆转一圈,转得多了,心中逐渐积累出了足够丰富的资料。这次回到南越王宫,更像是一种还愿。因为我是通过线下的实地考察汲取素材,然后把它创作成文学作品,这之后我觉得要有一个回归线下的过程。不光是我,希望我的读者也能在读完之后,到南越王宫博物馆参观。我觉得对作者来说,是最好的互动。

南方人物周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