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助教、答疑、审文章:当老师们开始用起了ChatGPT

人工智能带来了一些焦虑,但这种焦虑,也慢慢在转化为动力,促使老师去强化自己在人工智能上的使用能力。一个和识字、计算同样的新的说法正在流行,那就是AI 素养。

责任编辑:刘小磊

2024年5月11日,人形机器人索菲亚和纽约尤维尔大学学生会主席约翰·里兹克在毕业典礼上。资料图。

今年春,波士顿大学有一次助教罢工,学校文理学院院长直接建议教师们在课堂上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取代过去由助教完成的部分工作。这个举动虽然充满争议性,但是AI俨然“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进入了象牙塔内,并按部就班地开展了对于部分人类工作的围猎。这或许是工作“替代”的一次预演。这次影响的只是助教,那么现在美国的老师对AI是什么态度呢?

在ChatGPT诞生之初,教育界主要担心的问题是学术诚信: ChatGPT (或谷歌的Gemini,微软的Co-Pilot等,以下统称AI)可以被学生轻易地用于作弊或剽窃。例如,它可以用于生成论文或答案,这些答案看起来像是原创的,但实际上是ChatGPT生成的。为此,在该工具新出台时,很快有人发明了Chat Zero, 供老师检测学生作业是否来自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还有一种担心是,拥有更多资源的学生可能更容易获得技术,从而获得不公平的优势。例如ChatGPT的升级版,每个月需要20美元的征订费,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其他的人工智能平台,也陆陆续续收起了免费的吊桥,把自己最强的功能都收到了收费墙之后。如此一来,作业质量就有了家境的含量了。

这些弊端,现在很少有人提到了。它们都成了成长的阵痛,之后会相应地逐步解决。AI工具更新迭代太快。一次次地被震撼后,人们终于意识到,这东西是甩不掉了,只能打不过就加入。教育界的问题,从“要不要用”,悄然变成了“如何使用”,如何高效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