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争抢政府项目——4.58万亿与4万亿的银政逻辑

220亿的人民币贷款,贷款基准利率下浮10%,35年年限,无需政府财政担保——这被香港市场人士评价为,“卖十元的叉烧饭,搭碗例汤,还送水果。”

责任编辑:肖华 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在必须放贷与控制风险之间,中国的银行集体将目光投向政府项目

■当政府救经济的希冀和银行追求安全与利润的目标相契合,本轮信贷猛增的背后便是银行与政府关系的更为微妙与日益密切,以及银行业大者恒强的格局变化

“跟政府走,按商业银行的规定办事。”这是经济危机下中国银行界目前广泛流传的应对定律。

这意味着:如果商业银行不救企业,亦难独善其身,所以要救经济。但是为了规避风险,必须跟着政府走——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前者是中央财政主投资项目,比如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后者指地方投资项目,如廉租房、土地开发拆迁和城市美化亮化环保。

在这两类项目上,商业银行的策略是压低价格,薄利多销,所谓“以量补价”。

过去5个月,中国出现一轮信贷井喷,仅从今年算起,1-3月份,信贷投放量刷新纪录,1.62+1.07+1.89=4.58万亿。增幅为历年所罕见。

商业银行放贷的理由很充分,一方面要响应国家号召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另一方面银行资金太充裕,贷不出去,还要负担成本——比如3月份定期和储蓄存款涨幅均超过29%,大量的存款躺在账上可不是好事。

在必须放贷与控制风险之间,银行如何保持平衡?争抢政府项目,正是他们的集体答案。

争夺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主桥项目就是最近的一个香饽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