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专题】日本国内“南京大屠杀”三派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陈晨

南京大屠杀在日本受到广泛关注,是20世纪70年代初。

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1971年获准来华,连续四十多天先后在广州、长沙、北京、沈阳、南京、上海等地访问,寻访日军侵华暴行的证据和幸存的受害人,1971年8月末起至12月期间,本多胜一在《朝日新闻》连载发表《中国之旅》。

由于本多胜一的严厉批判,加上《朝日新闻》巨大的影响力,“南京大屠杀”成了日本大众无可回避的事实,也使持反对所谓“东京审判史观”者不能自安,激起了他们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汹涌浪潮。

第一个站出来“批驳”本多胜一的是铃木明。1972年他在日本右翼重镇《诸君!》4月号发表《“南京大屠杀”之谜》,次年,铃木明的论文集也以此为题出版。“谜”之谓与汉字“虚构”同观,从此否定“南京大屠杀”者被称为“虚构派”。

此后,依据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不同立场,日本国内分为三个派别:主张“大屠杀”成立的屠杀派;完全否认“屠杀”的虚构派;有限承认“屠杀”的中间派——中间派里又分小屠杀派和中屠杀派。屠杀派的第一代代表性学者为洞富雄、藤原彰,时下为笠原十九司;虚构派的第一代代表性人物为铃木明、田中正明,时下为东中野修道;中间派中小屠杀派的代表人物为板仓由明,中屠杀派的代表人物为秦郁彦。三派中最重要的学者为洞富雄、秦郁彦、笠原十九司;近年产出最多、在大众媒体曝光最频繁的为东中野修道。另外,屠杀派的本多胜一对南京大屠杀在日本的传播起过特殊作用;津田道夫从剖析日本国民性的角度研究南京大屠杀也有独到贡献。

三派对最重要的人数问题的争论大致说来有两个方向:一是战死和屠杀的区别,一是被屠杀的绝对人数。对于前者,虚构派否认屠杀,但并不否认战死;屠杀派强调屠杀,且在被屠杀人数的计算上包括战死。日本三派对屠杀人数认定的巨大差别,除了“立场”的原因,也有对材料不同解读及对材料的真伪认识不同的原因。日本有关屠杀和尸体的记录并不在少数,但没有任何统计材料;西方人士为数不少的各类暴行记录尤其是其中的屠杀人数的记录,规模也十分有限。所以对人数的认定只能依赖中国的材料。

对于被屠杀的绝对人数问题,三派观点大相径庭,且都号称出自有据的“考证”。总的来说,“虚构派”认为只有战死和“合法”处决,没有任何屠杀。

中间派对被杀人数的认定,尤其是对事件的评价存在较宽的幅度。如主张“非法”被杀人数在数千至一万余的所谓“小屠杀派”,其观点与“虚构派”已相当接近,其中的樱井良子实际所起的作用形同虚构派最大的代言人。

而主张非法被杀人数在约四万的“中屠杀派”秦郁彦,则曾有与屠杀派“一致”的一面。秦氏在“昭和史”特别是“日中战争”研究领域做过广泛工作,近年虽和屠杀派渐行渐远,但在相当一段时间他的主要论敌是虚构派,他在南京大屠杀方面的代表作《南京事件》的基本观点迄今也未作改动,如他在反对虚构派对数字纠缠时说:

有人甚至篡改第一手资料,硬说“南京没有‘大屠杀’”,有人只计较中国政府坚持的“三十万人”“四十万人”的象征性数字。如果美国的反日团体说教科书中记载的原子弹爆炸死者数(实数至今仍不明确)“过多”或“虚构”而开始抗议,被害者会是什么感觉呢?数字上容或有各种议论,而在南京由日本军犯下的大量的屠杀和各种非法行为则是不可动摇的事实,笔者作为日本人的一员,对中国人民从内心表示道歉。

屠杀派对被杀人数的认定有从最大化估量的洞富雄起的“二十万以上”到“十万余”的级差。但与中间派不同,屠杀派在人数上看法的区别只是对材料的证明力判断不一,对大屠杀性质的认识并无不同。

对待东京审判时和南京审判时公诉方提出的证据,虚构派基本不承认,尤其不承认中方调查和证言的客观性。中间派与屠杀派不同,粗疏的分别在于在多大程度上承认红十字会的掩埋报告和是否承认崇善堂等的掩埋活动及鲁甦等的目击证言。

(陈晨根据程兆奇《日本现存南京大屠杀史料研究》整理)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