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擂鼓镇:板房里的准城市生活

楼下的空间可不可以用来养猪养鸡?这样的问题被视为“不可思议”,“楼下当然用来开商铺了,养猪?我们马上要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责任编辑:朱红军 实习生 周明太

54岁的席政群,因为地震,从一名农民变成了旅馆老板。看起来,即便已经一年了,她还没完全适应角色的变化。

席政群家分到三间板房,老两口搬进厨房,腾出两间做旅馆。儿子的准婚房类似于“豪华单间”,另一间则相当于“经济房”,满满当当塞了五张床。

她还是不习惯城里来的住客总是把门带上,“农村不兴关门”,她不顾住客的愠怒坚持打开,“家里门整日关着,大家要说闲话。”

门外,其实不再是农村。北川擂鼓镇,四川震区面积最大的板房区,这片三面环山的洼地原本是当地农民的房屋和田地,如今像城市社区一般,整齐划一地搭起了6078间板房。 3.9平方公里的寸土上安置着周围四座村庄的一万两千余名幸存者。

骤失土地和营生,板房居民只能各自寻找活路(四川方言,生计之意),更现实的是,不管愿意与否,他们将在这里加速向城市居民过渡。

灾难的味道渐远渐息,板房区里的商业气氛前所未有地浓厚,不专业,但活络。任何能想到的生意这里都有——餐馆、网吧、KTV、旅馆、麻将馆、服装店,甚至洗浴城、SPA……这些店铺或是自家腾出来的板房,或是租用他人,主干道上的板房月租金要500元。

5月1日,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夕,几个年轻人在板房区主干道上叫卖地震纪念品,有明信片、DVD,年轻人向好奇围观的人们高声推荐,“看嘛,60块钱一套。”

板房里的羌族服装厂生意忙碌,女人们的活路全寄于此。 图/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 

“抢”房

板房并非一开始就这么拥挤。2008年7月,对口援建城市山东济南兴建板房区时,山上的坪上村并不在计划之内。他们的土地不在镇上,只能原地住在帐篷里。

最初的时光其乐融融。为公平起见,板房按1~2人一间,抓阄分配。席政群没抓到主干道的板房,那意味着她家没了开店铺的机会,但她和老伴不恼,“能活下来已经赚惨了”。

几乎没人抱怨。一些分到主干道板房的家庭甚至爽快地答应了其他人换房的请求。彼时,大家都已在条件恶劣的帐篷呆了三个月。

为节省空间及杜绝消防隐患,援建方还建了公用厕所、厨房及澡堂。陡然增加的公共空间让村民不太适应。女人们每次到公用厨房做饭,总要带上锅碗瓢盆及油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