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震区婚姻故事

“男人想事很实际。屋里头没个女人咋行?连个洗衣做饭的人都没有。要是我打工走了,蒋滔的生活起居谁管?要是遇到对儿子不好的女人咋办?”

汶川地震一年后,灾区破碎的家庭大规模重组,这些新的婚姻,与爱情有关,或者无关,但他们无一不在努力从伤痛中走出,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以下故事来自北川县曲山镇永兴板房社区3个家庭

故事一

男:张建均 射洪县大榆镇 务农

女:母贤碧 曲山镇新街村四组 务农

张建均与母贤碧是震后北川县第一对登记结婚的重组家庭 图/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

如果不是去年,成都一家纸媒记者在北川县民政局查到他们拿结婚证的日期——2008年10月27日,恐怕连张建均、母贤碧自己都不知道,他们是震后北川县第一对登记结婚的重组家庭。

拜访他们的这天,雨点纷纷扰扰。

“这雨还算是小的。不然像以前哈,能顺着这块,还有那块流进来,地上湿湫湫的。”

张建均坐在低脚板凳上指了指门,扭头又指了指窗。

“到了夏天,这屋里头热得实在没法。电风扇一晚上对起人吹都没法。”坐在床头的母贤碧,脸色蜡黄蜡黄,还在温和地笑。

她盯着脚上的鞋发呆。银色革面,皮质粗劣,但外壳做得好看,鞋扣盘着一朵花。

这是她最好的一双鞋了,35块钱。她知道今天有媒体要来拍照片。

两片铁皮,中间夹着白泡沫。无论是任家坪还是永兴,所有社区的板房都如此。

板房不能隔音,不能隔热。除了有时渗渗水,过冬时,还会让母贤碧缅怀往日屋里头,烧得红通通的火盆。

18平米的空间里。

一台较新的洗衣机——“是从老城我们家里面背出来的。”张建均说。

那床粉艳艳,抻抻崭崭的,中间印上一颗红心的床罩——“这是我以前老婆子(妻)的,我把它扒了出来,她也很喜欢。”他瞅了瞅母贤碧。

以前老婆子的姐姐送的彩电上方,是二人舍不得戴的一对手表——“去年央视给送的,潘长江为我们主持过婚礼。”

若论以前,“房子啊啥子都有。我们两家都好过。”母贤碧说。

地震前,他俩客客气气,很少多说话。各自本分地过活持家。

那时,张建均的家在曲山镇新街村442号。再减个20号,就到了母贤碧的家。

他们同属一个大家族,逢年过节聚在一起耍,好不热闹快活。

酒宴上,母的儿子要喊张建均 ——“姑爷”,张的儿子称母贤碧为“舅母”。因为她的前任和他的前任是堂兄妹,两人都在地震中丧生。

只要你对我妈妈好,我没得啥子意见

母贤碧丈夫“走”后满3个月,张建均的大姨子找上门来。

“她说,你带着娃儿还要继续过。问我要不要跟张建均组合一起过。我觉得好突然哦。本来都是亲戚,再说都这么大年纪了。我说这怎么可能?”

这会儿,张建均已出门,去了永兴街上的一处工地。

母贤碧摩挲着一张照片。上面的男人喜笑颜开,长得比张建均帅。

“我们结婚这么多年,从没像别的夫妻那样吵吵闹闹,总是有商有量,感情好好。他一走,我不知道啷格办了。就想一个人把娃儿盘大,把他老汉(爸爸)的心愿了了。”

大姨子也是她前任的堂姐,劝她说:

“没得事。你想想,你和张建均彼此知根知底的。你俩的娃儿从小就像亲兄弟。万一,你二天(将来)再到外乡找一个,怕是没得这么巴适(合适)了。”

堂姐的一番话,让母贤碧脑子里开始打起了仗。倒是张建均回话快。

“男人想事很实际。屋里头没个女人咋行?连个洗衣做饭的人都没有。要是我打工走了,蒋滔的生活起居谁管?要是遇到对儿子不好的女人咋办?”

所以当大姨子跟他提起这件事,他觉得没得问题。

为前夫作百日祭时,母贤碧把“那件事”委婉地跟儿子蒋林提了。

“他的脸马上就黑起,好吓人哦。他一个人在前头走,我在后面喊他他也不应。”

待钻进汽车里,儿子憋了半天,说了一句让她心颤颤的话:“妈妈,你硬是(简直)像变了一个人啊。”说完后,竟自哭出声来。

瞅着17岁的儿子在身边哭,母亲的心尖尖都快随着车身颠簸破了。

她红着眼咽着声说:“你莫怪妈妈啊。我和你姑爷商量过,这事要征得你的同意,你不同意还是不行的。”

“我不同意。”另一边,张建均的娃儿蒋滔也倔得很。他比蒋林小两岁,想法很直接 :以前喊舅母惯了,怎能一时改叫妈?

为了做通两边娃儿的思想工作,大人们颇费了一番脑筋。

有一天,蒋林主动约姑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