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先生与《学术集林》

这部书和它的作者一样命运多蹇。古往今来凡有独立思想不肯曲学阿世的人率多不幸。这类记载,史不绝书。卞和怀璧,形残身辱。伯牙伤逝,人琴俱亡。这实在使人读后不禁掩卷浩叹,感到悲哀。

责任编辑:刘小磊

除了自己的写作,晚年的元化先生还在三项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一是组织《古文字诂林》的纂录,二是推动《王国维全集》的整理,三是主编了《学术集林》文丛与丛书。其中耗神费心最多的,还是《学术集林》。

在《新启蒙》停刊的若干年后,办一个学术丛刊,成为先生久萦于怀的心愿。而上海远东出版社的杨泰俊社长在扭亏为盈后,也愿斥资出版高品位的图书以振声名。1994年夏天,《学术集林》第一卷出版,先生在编后记中告白:

刊印这样一本文丛是编者多年未能实现的愿望,现在由于得到上海远东出版社的支持,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读者读了这一卷,就可以知道《学术集林》大概是颇不合时尚的读物。我们不想遵循目前流传起来的说法,把学术和思想截然分开。《学术集林》发表的文字,希望多一些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倘不是在非常时期,知识分子毕竟应在知识领域中发挥作用,而不应抛弃自己的本来职责。记得少年时读到鲁迅在抗战前夕所写的一篇文章,他说他所能做的仍是运用手中的那支笔,这笔是五分钱买来的,名字叫做“金不换”。这句话很能代表编者今天的心情。我们只是想做一些我们认为有意义而别人没有做的事。

四个月后,先生又为第二卷写编后记,更论及:

文丛卷一披载了一些考据文字。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编者曾在即将出版的论学集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现摘录如下:“过去我所深信的所谓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性的说法,其实只是理性主义的过分自信。在历史的进程中,虽然也可以发现某些规律性,但历史和逻辑毕竟不是同一的。逻辑推理不能代替对历史的实际考察。清人钱大昕说训诂考据乃 ‘义理所由出’,即阐明此义。可是长期以来,只有观点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训诂考据则多遭蔑视。……不必讳言,过去不少训诂考据文章,往往流于琐碎,有的甚至变成了文字游戏。但不能因此断言考据训诂是无用的。正如不能因为有大量假大空的理论文章,就断言观点义理是无用的一样。我不同意把观点义理置于考据训诂之上,做出高低上下之分。这个问题不能抽象对待。对于庄稼来说,下雨好还是晴天好,要根据具体情况才能判定。观点重要还是考据重要,也是同样性质问题。……我觉得学术工作所采取的不同研究手段,其作用虽有大小,但也应作同样理解。庄生所谓泰山非大,秋毫非小,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