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朋园:可以选出一个陈“总统”,也可以法办一个陈水扁

“中国民主往何处去?我认为当前大陆这个制度运作得蛮有效。我跟哥大一位政治学家讨论过,都觉得大陆领导人非常可爱,真的是为国家为人民着想,做得很好。”

83岁的张朋园先生退休已13年,但每天仍去自己的办公室工作7-8小时。这次他与黄克武先生本是来参加“第五届张謇国际研讨会”的,没成想被推上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讲座”炙热的讲台,讲“民主”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题目。告诉同学们自己不擅讲演,常常“颠三倒四、语无伦次”,请大家多包涵的时候,先生面上竟有些泛红。前一天他见沪上朋友,只开口讲了几句,便让旁听者一下感受到如今已难得一见的“纯真的赤子之心”。

自2006年末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发表《民主是个好东西》以来,关于民主的讨论不绝于耳。但西方的宪政民主在最初舶来时曾被严重误读。华东师大杨国强教授曾说:“晚清危局让士大夫一致认为中国确实出了问题,他们最终注意到了西方的民主制度是中国所没有的。但他们所理解的那个民主,跟西方的民主涵义完全不同。西方是把政府当作一种‘必要之恶’,所以要有议会来限制其权;而清末民初的‘民主’是要帮政府,让国家富强——恰好把国与民的位置颠倒了。”

“从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到1911年走向共和,士人通过办报纸而非上奏折,对社会而非皇帝一个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他们通过做外国人学徒来做中国人导师,思想流而多变,对民主的理解也处于最肤浅、最混杂、最混沌的发蒙期。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留下来的一个个思潮、一段段的话。”

1960年代末,以张朋园为代表的台湾学者对这段历史做了“典范性”的研究。他的《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面世后即被撰写《剑桥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的作者们频频征引,成为清末谘议局、地方自治选举研究的基本参考。历史学者傅国涌说 :“张朋园先生的研究几乎都有拓荒意义。一是史料扎实稳健,二是治史态度诚挚,三是史家之笔,一句废话也没有。”

张先生研究了清末到民国的4次选举——“第一次是在1908-1909年,即晚清末年的‘立宪运动’,这是中国人首次尝试学习民主,让人民试着投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灭亡,民国建立,1913-1914年中国人第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