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的两张文学名片

聂华苓当年的穿着和风采:“总是一身旗袍,看起来很传统,很中国味道,气质举止优雅。看到她踏着细碎的步子走进教室,开始讲解那奥秘又辽阔的西方文学,我总感到惊奇又有趣。”

责任编辑:马莉

2008年5月去爱荷华之前,我先在加州圣芭芭拉见到了聂华苓女士。那是一次庆祝白先勇70岁大寿的学术会议,在台上她畅谈主编《自由中国》半月刊文艺栏的往事,并把白先勇和她多年的通信交还给他。生日晚宴中,白先勇风度优雅地请她跳第一支舞,她舞姿轻盈,衣裙飘飘,满脸的笑,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两周后,我前往爱荷华,再次见到了聂华苓。那天,她一身水蓝衣裙和外套,领口别胸针,神清气爽,招呼我在壁炉前黑漆的圆桌旁坐下,壁炉右方墙上挂着黄永玉的赠画,桌上的鼎是雷震送给她和安格尔的结婚礼物。墙上,屋梁上,挂满了世界各地的面具。落地窗外,胭脂红的阳台上,一溜木凳,足可容纳二三十人。

爱荷华城是大学城,聂华苓1964年刚来时,人口两三万,现在六万多。这里文化集中,思想开放,每天有各种演讲与文化活动,如普利策奖获奖人演讲系列、诺贝尔奖获奖人演讲系列等。2008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命名为文学城。

天黑了,聂华苓在厨房里把草莓切片,倒入酒和枫汁搅拌,将独家秘方鸡汤在炉上加热,这是她的两道拿手菜。我们坐在餐桌前喝红酒,吃晚餐,那时柏杨刚去世,她谈起柏杨夫妇1984年来爱荷华的情景,谈她与柏杨之间肝胆相照的情谊。1983年最热闹,茹志鹃与王安忆母女、陈映真、吴祖光、七等生和潘耀明都来了,住在附近的五月花公寓,常来鹿园聚餐谈天。1979年举行的“中国周末”,两岸三地华文作家在这里第一次交流的盛况……这张餐桌前曾有多少世界名家云集,多少谈笑风生,如今一室萧然,只有咬着笔杆的安格尔,从相框中调皮地望着她。

后院的坡地上,不见鹿的踪影,近年它们不常来了。阳台上,爱荷华河的波光依然穿过树林闪烁,角落里郑愁予送的烤肉架已冷落多年。聂华苓婉拒了妹妹邀她搬去加州的好意,情愿守着鹿园度日,“这里充满我和安格尔的生活,支持我活下去。”她说。

第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