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的答卷给公众一个希望

从地震发生后一年多时间里,第一份来自权威渠道的调查报告引起的关注,可以读到民众对有关“为什么”的信息的渴求和热衷。

责任编辑:陈敏 史哲 蔡军剑

“54处政府建筑中,有13%(7处)因被毁严重无法修复;在44处学校建筑中,这一比例为57%(25处),是政府建筑的4倍多……”

5月25日,《人民日报》旗下的《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了一份由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震害调查组撰写的论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虽然该论文早在去年8月已发表在《建筑结构学报》上,虽然它所涉及的信息只是地震发生后初期的、局部性的信息,但作为地震发生后一年多时间里,第一份来自权威渠道的调查报告,甫一公开,依然引起了媒体与公众的极大关注。

几乎没有人留意并核实论文的发表时间,它之所以受到追捧,除了学校建筑与政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