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人】作为世界的美国

2004年,应美国《大西洋月刊》邀请,法国作家贝尔纳-亨利·莱维沿着托克维尔的足迹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考察。莱维从当年托克维尔上岸的罗德岛纽波特启程,一路向西,然后向南,再向东,最后北上回到出发点:从纽约赖克斯岛监狱到底特律的穆斯林社区,从艾奥瓦的阿米什人居住地到开阔的西雅图,从达拉斯的枪支博览会到爵士乐的故乡新奥尔良,从古巴关塔那摩监狱返回到美国的诞生地——科德角的普罗温斯敦——1620年,“五月花号”于此靠岸。在此期间,莱维采访了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从狱警、死囚到牧师,从作家诺曼·梅勒到民主党参议员奥巴马,从电影明星莎朗·斯通到新保守主义者理查德·霍尔布鲁克,从街头妓女到曾经的第一夫人希拉里。作者强调通过现实而不是想象来了解美国,试图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或观察。在莱维笔端,美国社会中最细微的差异与那些最基本的学说原则可信地联系了起来。

虽然风格散淡、文字佻达,本书却触及了当今美国社会的诸多核心问题,比如美国人的爱国主义、种族问题、宗教问题、监狱制度及医疗保障、枪支管制、反恐战争、新保守主义以及非法移民问题等,而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核心——社会分化与人群区隔——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隔绝与排斥。离开时,新奥尔良遭遇飓风袭击,回首旅程,令作者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贫困,“在自始至终的旅途中,我看到了美国的贫困。从波士顿的贫民窟到西班牙人的哈雷姆,从华盛顿特区的贫穷邻里,到比佛利山附近的街道,我在那里看到一个骑警在鞭打一个无家可归的男人,我没有访问过一个没有这一阴暗面的城市。”像很多聚居区一样,新奥尔良是一座注定要毁灭的城市,若不是飓风来袭让它成为电视新闻的焦点,它充其量不过是一个遗憾,对于置身事外者如我等来说,永远不会知道在美国这个第一世界里竟然还包藏着一个第三世界,甚至是层出不穷的第三世界。这是民主与自由的结果么?答案并非非此即彼那么简单。一路行一路走,现实与印象交织,莱维的记述亦有序亦混乱,我们清楚地看到,在美国,自由与民主遵循它们的语义和理念的轨迹,在那里它们得到改进、充实,最终变形变质。在这一点上,本书实际上在一步步回应着托克维尔,1835年,托克维尔已经看到民主政治到来的不可避免,因此,他在研究民主的本性时,并不关注如何避免民主政治的思想,而是关注如何将它的祸害减至最低。

与老欧洲不断怀念过去相比,新美国的确朝气蓬勃,人们忙不迭地摆脱过去,不能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意义、感觉、重量、严肃性似乎都被一一抽空了,生活失去了方向,变得浅薄,惟有刺激与一再刺激。这既是美国的问题,也是现代国家的问题,现代化“将人世间的一切关系都彻底改变,重新铸造成买卖关系”。莱维笔下的洛杉矶是其缩影,桑塔格笔下的纽约也是,安妮·普鲁笔下的西部牛仔是,雷蒙德·卡佛笔下的蓝领工人同样是。除了是一个实体国家的名称外,美国更是一个意义丰富的现代象征,有无穷无尽的故事,有千变万化的讲述方式,可以变换各样视角,更能强调不同侧面,但问题始终是不容回避的。

[法]贝尔纳-亨利·莱维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09年1月

《民主的看门狗》

[美]海伦·托马斯 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09年4月

海伦采访并质问过9任美国总统(从尼克松开始),这9位总统都曾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对新闻进行“加工”。海伦认为记者是“民主的看门狗”,因为“没有知情的民众,就没有民主”。她的质疑直指掌控了新闻媒体的通用电气、维亚康姆、迪斯尼等大公司——对广告客户惟命是从的大企业垄断并削弱了新闻界,使之失去“骨气”,导致谎言无处不在。

《棉花国之旅》

[法]埃利克·奥森纳 著 新星出版社 09年3月

本书是作者游历5大洲7个主要棉花种植国后写出的游记。透过一些经济和社会现象,联系历史,奥森纳揭示了当前全球性的重大变化:巴西、中国、印度作为全球力量的“崛起”,非洲被“冻结”,欧洲和法国的“怠惰”以及世界银行和“世界级银行家们”的夜郎自大。这些变化将导致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新的世界经济战争机制。他对全球化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充满人文关怀,并以人文精神揭露全球化中各种“恶”的根源。

《帝国兴亡:大战风云录》

[英]安东尼·肖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09年4月

1945年1月12-17日,“苏联开始对维斯瓦河——奥德河发动攻势。苏军总数超过200万人”,2月16日,“美国海军开始了对硫黄岛持续3天的集中轰炸”,4月7日,“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大和’号超级战舰在前往冲绳岛攻击美国军队的途中,被美国轰炸机击沉”……这部图文并茂的二次大战“日志”,使得二战的每一场重要战役都像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