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驷解读气候危机:来自联合国跨部联席会议的利好消息

江家驷 出生在上海,少年时跟随家人去到台湾,于台湾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后赴美求学及从事科研工作四十多年。2002年应北京大学之邀回国筹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并任首任院长,北大环境基金会理事长。曾担任美国科学院“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和“美国大气管理30年审议”委员会委员的他,对倡导中美之间气候和环境方面的合作不遗余力,寄望将国外领先的技术、理念、产业引至中国,目前正为中美低碳城市合作而奔走。

江家驷 图/江家驷



利用经济危机的机会,发展以知识为主的新能源经济,
会是中国超越式发展的又一起跳板?



江家驷老先生已经七十岁了,越洋电话传过来的声音清晰、流畅、迅捷,叫人惭愧竟有跟不上他思维速度的感觉。

这两天他正在联合国开会,全世界各国的环境部长、财政部长第一次坐在了一起,将全球经济危机、气候变化两个最迫切、最重大的问题放在了同一块案板上讨论。这让人想起2008年末的波兹南气候谈判(COP14),原本由于处在后京都气候协议谈判的中点而被寄予厚望,但经济危机将讨论的重点由气候变化引至经济议题,成果寥寥。

美国人面对经济危机的态度,江家驷用了“恐慌”这个词,“非常需要核心的方式在短期内使经济复苏并创造就业机会。”因为“经济如果不恢复,世界可能不安全。”惟有将全球经济这块蛋糕做大,才可能长远导向友善的利益切割机制。 在欧美,  “新技术、 新能源、新经济”已是共识。“现在已经没有人将这两个问题分开了”,江家驷描述会场中热议的氛围。这让人对今年末肩负着达成2012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协议之使命的哥本哈根谈判抱有希望,大家已经没有在继望和等待,联席会议这种形式本身便释放出积极的行动信号。

我们正面临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合作机会
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江家驷对自专业角度的气候变化扩大至更宏观层面的问题始终保持关注和参与的热情,对于目前的形势他觉得非常乐观,因为“人类历史上少有像现在这样有共同生存诉求的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将自己与整体的大环境隔绝开来独善其身,所以进一步说来,目前是“对我们人类能否相互合作的挑战”。

“中国的发展,环境有点透支;西方的发展,财政有点透支。”江家驷认为东西合作是未来的大方向,“东方文化有圆性,什么地方开始什么地方结束能自圆其说。但是就像中药一样,如果不定量,不定标准,很难知道具体开始和结束的地方;西方文化有逻辑性,太注重逻辑又有可能会忽略了大局。”

那么,怎么合作?

太阳能自主品牌输出是捷径之一
除了新能源,中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建设、内需开发……但,新能源又是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并肩齐步,甚至实现超越式发展的最大机会。

江家驷认为太阳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价格比较便宜,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并且冒升出一些自主品牌;产业链也正在清晰和完善的过程中,无论在上、中、下游拓展,都会增加许多就业机会。3月26日中国财政部出台了太阳能发电补贴政策,更早前奥巴马推动了能源新政,说明中美两国在太阳能产业发展上的共识。中国已经有了一些领先的技术,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和经营网络,而这些是美国的强项。如果以太阳能为突破口,将中国的品牌推到美国去,利用美国的产业链和经营网络,除了双方共赢,也能产生一种典范作用,激发全球新能源市场。“大家都大量生产了,上下游产业才会更加经济合算。”江家驷如是分析。

仅仅是补助,也许能短期内恢复人们对经济的信心;长期来看,创新永远是必要的。但创新很多时候不仅是个人和技术的问题,更是制度的问题。“其实中国有时候如果经济稍微发展慢一点的话,可以调整我们的体系,孕育创新的制度。如何鼓励和孵化创新,方式、手法都需要时间去试验。”每个技术都有周期,科学发展、技术创新、产业链建立、经济发展,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两天走完。所以,自主研发、进行技术和品牌的输出,江家驷总结为“以知识为主的经济开发”,这可能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中美两国的资源,改变中国“世界工厂”面貌的可行之径。

低碳城市或能成为合作载体
“低碳城市”是当下一个热门概念,中国的渤海湾区、天津滨海区都具备一定的低碳资本,许多反应快的城市已经打出了“低碳”招牌。但,怎样算低碳?减了多少碳?如何监测?还没有一个通行的标准。在江家驷眼里,这或许是推动中美合作的一个可能的切入点。

4月9日,“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研讨会”在北大举行,由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和美国亚洲协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承办。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还是民间层面上的倡导和尝试,增进相互了解,收取和分析一些资料提供给官方借鉴。

江家驷已经和几位不同知识和资源背景的朋友建立了NGO性质的组织,一方面与一些中小城市或区域谈判低碳城市共建项目,另一方面与外专局谈判关于中美城市政府领导力建设的合作。引进专家和专业机构,告诉有意建设低碳城市的政府应该怎样发展低碳城市、创造绿色岗位;等这些经验成熟后,输出到美国,帮助合作的城市开发低碳项目,激发出经济效益以使合作可持续。

已经选定的第一个试验区是在天津的葛沽镇,在全国行动网络铺设方面,江家驷希望能发动各个城市的大学对口操作。大学这样的智力机构对技术创新的孵化作用举足轻重,无论从产学研一条龙关联的角度,还是与政府、全国、国际对接的考虑,大学都是低碳城市建设以及可能的中美合作中的重要单位。

在这次会议上,江家驷便打算将这一计划和主张抛出来讨论,以期找到合作伙伴和收到政策层面的回应。不久后,他还将去台湾考察一些太阳能光伏企业,如果能够在台湾选定合作的城市和企业,则无论对抵抗气候变化、经济恢复、中美关系、两岸和解,都将有正面作用。

三分之一时间在美国,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国,三分之一时间在全球游走,以专家或演讲人身份参与各种气候变化主题的会议和活动,宣讲他的观点和推动他的计划,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已过古稀之年老人的生活状态。“他非常和蔼,愿意与不同经历和身份的人交流。沟通非常顺畅,完全没有年龄上的障碍。你能感觉到他是团队中的一员,可信任,虽然工作中常有争执,但最终都会导向一个建设性的结果。他真的与别人很不一样,有时候我走在他后面看着他的背影,仿佛都能体察到他的执著与不易。”江家驷从前的学生、现在的同事杜婷婷感慨道。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