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复苏】投资潮中,环保安在?

在2006年,项目通过率不足七成,现在则已超过九成。通过率的差异,是因为尺度的放宽,还是投资结构的差异?

责任编辑:吴传震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06年,项目通过率不足七成。2008年11月到2009年5月,项目通过率逾九成。

■2009年3月6日公布的调整后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中,用于生态环境的投资由3500亿元锐减至2100亿元。

■地方环保局长要举报当地污染,只能给北京写匿名信。这种极端现象说明,在科学发展观提出近六年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仍然是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高调回应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则表态,投资热潮中将严把环保关,“我们宁可现在做‘恶人’,也绝不能将来做‘历史的罪人’。”

这一次,中国的环保部门挥出了“集团限批”的重拳——6月11日,环保部决定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华能和华电两大电力集团以及山东省钢铁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在世界经济是否已探底、中国经济是否正复苏仍存争议的当下,环保部的这一动作显得意味深长。

舆论对此的普遍解读是:这是环保部以行动,高调回应外界揣测,表明了中国政府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放松环保“防火墙”的决心和举措——之前曾有媒体议论,“绿色通道是否被滥用”。

而在此前5天的世界环境日,类似的回应已见诸语言。当天,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直指外媒报道“严重失实”。副部长张力军则表态,投资热潮中将严把环保关,“我们宁可现在做‘恶人’,也绝不能将来做‘历史的罪人’。”

不过,张力军亦坦承,环保部门的绿色通道确实加快了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

去年11月26日至28日,环境保护部在三天内召开两次项目审议专题会议,批复项目环评文件93个,总投资2600多亿元。

各省亦迅速跟进。在云南,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由60天内缩短为10天,环评报告表则由30天缩短为5天。

尽管中央政府以及环保部三番五次表示要严控“两高一资”,但中国的一个现实是,中央的意志,往往到地方后便快速衰减甚至扭曲。环保部门的调研就发 现,在一些地方,中央“保增长、调结构、利民生”被精简成了“保增长”。不少人开始担心,在各地大干快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