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鲍什不属于中国

皮娜·鲍什是从现代舞开始的,然后,又颠覆了它。她从人性的角度扩展了舞蹈的可能性。她让舞蹈不再是一件虚假的工艺美术品。

责任编辑:袁蕾 朱又可

中国整体文化艺术环境是一片沙漠,沙漠上有几棵树,一棵叫话剧,一棵叫现代舞,还有一棵是春晚——吴文光 

6月30日深夜,吴文光、文慧夫妇被一个电话吵醒了。电话里,舞蹈家金星告诉他们,几小时前,皮娜·鲍什去世了。

享年68岁的皮娜·鲍什有许多人们给她的头衔——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舞蹈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创新者……而纪录片独立导演、实验表演艺术家吴文光则把鲍什称作“捣乱分子”,在他看来,鲍什“革”了舞蹈的“命”——在鲍什之前,舞蹈只是身体的美丽变换,由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组成,即便后来有了现代舞,也不过是脱下足尖鞋,停留在“自由解放身体”的层面上;而鲍什却进行了一系列“捣乱”与“破坏”——她经常不让舞蹈演员展示身体的美与单调的技巧;在台上,演员们可以像他们生活中那样,穿着高跟鞋或西装,漫不经心、走来走去,她竟然让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说起了话……

而在人们的印象中,舞蹈是踮脚尖儿、大转圈儿,或者高高跳起来、展现出优美的身体曲线……“皮娜·鲍什是从现代舞开始的,然后,又颠覆了它。她从人性的角度扩展了舞蹈的可能性。”文慧认为,鲍什让舞蹈不再是一件虚假的工艺美术品。

一句出自鲍什口中的话在中国流传甚广,它有着宣言般的力量——“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

皮娜·鲍什的13件小事

1 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正是受了她的作品启发,拍摄了电影《对她说》,片子的开始和结尾,她都表演了《穆勒咖啡屋》的片段。

2 她在费德里科·费里尼的《扬帆》中扮演一位伯爵夫人。就在她去世前的今年5月,文德斯正在与她商议合作拍摄一部3D电影《皮娜·鲍什》,收入已成经典的《穆勒咖啡屋》、《春之祭》及2006年的《月圆》。

3 “爱情和恐惧、渴望和孤独、挫败和恐怖、人受他人的剥削、童年与死亡、回忆和遗忘……”这是她惟一认可的传记写作者、德国剧评人约亨·施密特给这位舞蹈剧场开创者写下的若干关键词。

4 她在乌珀塔尔的家距离舞蹈剧场很近,只有两个街口,但她也会乘出租车去剧场。

5 她父母是一间小咖啡馆的老板,她的童年就在咖啡馆里度过。事实上,《穆勒咖啡屋》与她的童年经历有着某种关联——钻进咖啡馆的桌子底下,以恐惧的目光看着外面的世界与外面的人。

6 小时候她的芭蕾舞老师叫她“蛇人”,因为,她一只腿环绕着脖子,把自己的身体完美打了一个结。

7 在她开始对传统现代舞进行“捣乱”的上世纪70年代,一部分德国观众无法接受她对“舞蹈之美”的“践踏”,甚至曾经有人冲着坐在最后一排的她吐唾沫,还有人半夜打电话到她家里谩骂。

8 她有一个习惯,几十年来,每次演出她都会坐在最后一排观看。

9 1996年,她去洛杉矶,当地媒体趋之若鹜,她提出了一个接受采访的条件——“谁能带我去一个不为人知却很有趣的去处,我就在那里接受谁的采访”。于是,她认识了洛杉矶不少鲜为人知的有趣的地方。

10 她有飞行恐惧症。

11 她总是和演员在一起,每次演员进场,鲍什会一一与他们拥抱、亲吻。和演员沟通时,她会搂住他们的脖子,轻声耳语。每场演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