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袋里的“革命”——专访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齐守印

管理真金白银的财政官员本来就容易招人嫉恨,何况率先推进财政改革势必触动各方面权力和利益关系,何况革别人的钱袋子,也革财政自己的命,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政治风险在所难免

责任编辑:邓科 助理编辑 陈军吉

所有的改革最后都可归结为两点:如何用人、如何用钱。对于后者,手握“财权”的财政部门的改革至为重要。它将怎样在“狼多肉少”的财政蛋糕中寻求平衡与科学?

齐守印,经济学博士,现任河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河北省人大代表,中共河北省委委员,中共十七大代表;兼任中国财政学会、中国财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1986年四川大学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财政厅工作,历任河北省财政科研所高级经济师、研究员、副所长、所长,财政厅预算处处长,副厅长,党组副书记。

细察近十余年来中国多项财政改革,会发现其发端源于一个地方——河北省。“据我的了解,河北的财政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一些探索成为财政部在全国统一推行的改革措施。”财政部《新理财》杂志社社长陆晓平评价说。

齐守印,河北财政改革的推动者,被人们认为是一个“以不断改革获得较高认同”的财政厅厅长。

管理真金白银的财政官员本来就容易招人嫉恨,何况率先推进财政改革势必触动各方面权力和利益关系,何况革别人的钱袋子,也革财政自己的命,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政治风险在所难免——古人王安石、张居正因厉行财政改革而遭人报复的前车之鉴今人记忆犹新。

齐守印没有遇到那么大的风险。在与南方周末记者长达近4个小时的访谈中,他解释道,好在河北这些年政治环境比较宽松、领导和同仁都支持,大家没有计较他为公共事业而进行的“拼杀”,否则“早就被唾沫淹死了”。

自己把“批发权”革掉了

南方周末:河北省的预算管理改革,在全国做得最早,当时曾引起轰动,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们进行改革的?

齐守印:之所以改革,是因为改革前多年里我们国家各级预算都一直是非常粗放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了。

分税制刚实行时,河北省也跟全国一样,没有部门预算,每年10月份开始编政府总预算,只包括二十多个收入科目和二十多个支出科目,一张收支平衡表,然后写成十几页纸的预算报告交人代会审议。因为预算编制较粗,谁也没办法提意见,加之实行举手表决,政府预算反倒总是以全票通过。

那个时候的预算编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预算外资金没有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不能整合使用。由于每个部门预算外资金存在有与无、多与少的差别,部门间经费苦乐不均问题非常突出。

再次,没有部门预算,各个部门难以按照事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用钱。部门一把手对本部门一年能花多少钱,年中花了多少钱,还剩下了多少钱,大都不知道。那时财政厅是搞批发的:政府一年预算有多少钱,财政把这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