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长模式与宏观经济系列之二】全球经济失衡可以治愈吗?

反观目前对于美国金融市场的普遍责难,我们可以嗅到一丝讽刺气息:盈余国之所以购买美元资产,恰恰是因为美国的金融市场充满活力,而本国的金融市场比较落后。

责任编辑:余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我们可以嗅到一丝讽刺气息:盈余国之所以购买美元资产,恰恰是因为美国的金融市场充满活力,而本国的金融市场比较落后。想想中国的银行吧,我们要为排队浪费多少时间?又要为一个简单的服务付出多少费用?

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在于全球经济的失衡。但是,这种失衡为什么会产生?又是以何种机制导致了危机的爆发?这仍是一个待解的谜。

时下流行的看法认为,经常账户赤字国(主要是美国)的过度消费和经常账户盈余国(主要是中国)的过度储蓄是诱发危机的主要因素。表面上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也很快获得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接受。基于这种理解,学者们开出了一剂避免危机的“药方”:增加盈余国的消费和赤字国的储蓄。

确实,今年以来,赤字国似乎开始出现一些积极迹象,例如,美国国内储蓄开始上升。以此为证据,人们开始怀疑,随着美国过度消费的下降,以中国为代表的盈余国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是否还能持续:毕竟,如果美国人的消费下降了,出口国(尤其是中国和日本)还能向谁出售自己的产品呢?

不幸的是,美国的储蓄上升极有可能只是暂时性的;而无论愿意与否,盈余国仍然会延续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

这是因为,全球经济失衡可能是世界经济分工这个长期因素所导致的。这个分工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并在柏林墙倒塌之后加速扩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