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叫我如何不盲从?

在信息的汪洋之中,集体的力量能补充个体的盲目。个体必须依赖周边个体的举动作为信息参考

一个不经意的哈欠能让整个会场成为哈欠的海洋,马群总是唯头领的马首是瞻,萤火虫总在夏日的夜空同步闪烁,鸡鸣狗盗之辈用半夜鸡叫引得众鸡齐鸣……在生命的大洋中,随波逐流似乎无处不在。

跟着大伙儿走吧,随大溜未必总正确,但起码不会成为愚蠢的少数。问题是,这种神经质的举动未免有些盲目,所以道德家们就用“盲从”来称呼之。

因“盲”而“从”

剥除这个词语的社会含义,“盲从”的说法却也有几分道理。“盲”隐含了信息不足的含义,“从”意味着跟从周边个体的举动。以人推己,将同伴作为信息来源,正是盲从的主要动因。或许也正是因为道德家们信息不足,才让“盲从”有了如此不堪的名声。

势单力薄的个体有如信息海洋中的孤岛,唯有集聚成群,方能有所作为。个体之间互通有无,可以组成卓有成效的情报网络,扩大信息获取的范围和敏感性。面对快如闪电的鹰隼,单只信鸽发现敌害的平均最短距离只有5米,撞上鹰爪的几率超过8成。随着鸽群的扩大,预警范围也迅速扩大,50只鸽群的最短报警距离扩大到将近40米,成为盘中餐的几率也随之降至不到5%。

高速运动的个体更有必要将自己融入群体之中。低速下,人眼的视角可达160度,一里外的物体也都清晰可辨;时速一旦超过40公里,90度或200米以外的世界,人眼只能雾里看花。所以,在平均时速超过40公里的自行车公路赛中,运动员唯有以周围选手为参照,形成一个同步高速运动的主集团,才能最大限度保持体力和及时感知外界环境。

在信息的汪洋之中,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补充个体的盲目。个体的动物对环境的评估不足,必须依赖周边个体的举动作为信息参考,从而确定自己的行为举止。“信息影响”正是盲从的生物学基础。

谁都有压力

别再标榜特立独行,拼命活下去才是生命的首要任务;而跟从别人的举动,泯然众人就是最保险的手段。事实证明,最容易被捕杀的蝙蝠,往往就是那些行动最不一致的个体;而落单的羚羊,基本上只能任由猎手鱼肉。

自然选择不喜欢“出头鸟”,而社会同样对盲从有着充分的需求。生存压力迫使动物必须保持多数派路线,社会压力也要求人们必须尽量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免遭排斥。这叫做“规范影响”。

上世纪50年代,在所罗门·阿什的心理学实验中,一些号称绝不从众的大学生表现出了这样的行为:身处群体中时,有37%原本正确的独立人士跟从了实验者故意安排的明显错误答案。同时,这些个体都表现出明显的压力情绪。很明显,是群体压力促成了这种盲从行为。

1998年,匈牙利物理学家托马斯·维萨克发现,节奏统一的掌声让人感觉和其他观众融为一体,比较有安全感;所以音乐会后的狂乱的掌声总是会很自然地趋向同步。

归根到底,个体的从众行为大概有两种出发点: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盲从,似乎的确情有所原。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